方劑組成解釋
葛根煎以葛根為主要藥材,這是因為葛根具有多種藥理作用,與方劑的治療目的相符。
首先,葛根具有解肌退熱之效,可用於治療外感風寒,發熱頭痛,以及肌肉痠痛等症狀。其次,葛根能升陽解表,可用於治療脾胃虛寒,腹痛泄瀉等症。此外,葛根還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口渴、咽喉腫痛、熱毒瘡瘍等。
總之,葛根煎以葛根為主要藥材,充分利用了葛根的藥理作用,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葛根煎方劑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生津的功效。葛根雖有解表發汗之功,但亦可引起內熱,加入生地黃可平衡藥性,避免燥熱傷津。
- 滋陰降火: 葛根煎常用於治療外感風熱,伴有口渴咽乾、心煩失眠等症狀。生地黃可滋陰降火,緩解因熱邪入肺所致的口乾舌燥、煩躁不安等症狀,使療效更為全面。
葛根煎方劑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滋陰潤肺,緩解葛根燥性: 葛根性微寒,具解表退熱之效,但其燥性較重,易傷津液。麥門冬味甘性寒,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生津止渴的功效,可緩解葛根燥性,保護津液,防止藥物過於燥烈傷陰。
二、 協同葛根,增強解表功效: 麥門冬雖無解表之功,但其滋陰潤肺可促進津液生髮,使葛根的解表功效更加順暢,並有利於清熱解毒,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葛根煎方劑中加入蜂蜜,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葛根性涼,蜂蜜性平,加入蜂蜜可以中和葛根的寒性,避免寒涼過度,減輕對脾胃的刺激,使其更易於人體吸收。
- 增強藥效: 蜂蜜具有潤燥生津、止咳化痰的功效,可以輔助葛根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同時,蜂蜜的黏性可以讓藥物更易於附著在喉嚨,緩解咽喉疼痛。
葛根煎中加入生薑,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解葛根之寒性: 葛根性寒,對於脾胃虛寒者,單獨服用容易引起脾胃不適。生薑性溫,可溫中散寒,與葛根配伍,可緩解葛根的寒性,使藥性更平和,更適合脾胃虛寒者服用。
- 助葛根解表發汗: 葛根具有解表發汗的功效,但單獨服用發汗力較弱。生薑具有發散風寒的作用,與葛根配伍,可增強葛根的發汗作用,更有效地解除外感風寒。
因此,葛根煎中加入生薑,不僅可改善藥性,更能提高藥效,使治療效果更佳。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葛根煎」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乳石發動,熱毒上攻」,係指古代服用礦物類丹石藥(如五石散等)後,因熱毒積聚體內,化火上炎,出現口乾心躁、煩渴頭痛等症狀。此證屬熱盛傷津,兼有陰虛內熱之象。方中重用生津清熱之品,旨在清解石藥之熱毒,濡養被耗損的陰液,從而緩解上焦燥熱之症。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生葛根汁
- 性涼味甘辛,歸脾胃經,能生津止渴、解肌退熱。
- 針對熱毒上攻之頭痛、煩渴,葛根既可清熱,又能鼓舞胃氣上行津液,緩解口乾。
生地黃汁
- 性寒味甘苦,歸心肝腎經,涼血養陰、清熱生津。
- 主治熱毒傷陰,針對心躁煩熱,滋腎水以制火。
生麥門冬汁
- 性微寒味甘微苦,歸心肺胃經,養陰潤肺、益胃生津。
- 助生地黃加強滋陰之力,尤擅潤上焦之燥,緩解口乾與肺胃陰傷。
白蜜
- 性平味甘,歸脾肺大腸經,潤燥解毒、緩急和藥。
- 除調和諸藥外,其甘潤之性能協同諸汁滋養陰液,並緩解熱毒躁結。
棗膏(紅棗製膏)
- 性溫味甘,歸脾胃經,補中益氣、養血安神。
- 在清熱劑中佐以甘溫,防寒涼傷胃,兼能緩和陰藥之滋膩,助脾胃運化。
生薑汁
- 性溫味辛,歸肺脾胃經,散寒和胃、降逆止嘔。
- 此處用之,一則反佐防生地、麥冬過於寒涼,二則宣暢氣機,助藥力布散。
全方配伍思路
清熱養陰為主,佐以和中:
生葛根、生地黃、麥門冬三汁協同,直折熱毒,補充陰液;白蜜、棗膏甘潤調和,兼固中焦;生薑汁辛散,使滋陰不滯、寒涼不遏。劑型設計與服法考量:
煎膏(「稀餳」)形式便於緩圖療效,每服少量而「不拘時候」,適應熱毒傷陰需持續濡潤的特性。
潛在應用推展
此方以清熱生津為核心,除治療「乳石發動」外,對外感熱病後期陰傷餘熱未清,或素體陰虛火旺之口乾煩渴,似亦有調整空間,然須遵古法辨證加減。
傳統服藥法
生葛根汁1合,生地黃汁1升,生麥門冬汁1升,白蜜1升,棗膏5合,生薑汁2合。
上以慢火煎之,候如稀餳,以瓷盒盛。
每服1茶匙,不拘時候。以愈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適用於乳石發動、熱毒上攻、口乾心躁、煩渴頭痛等症狀。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虛寒。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葛根煎, 出處:《聖惠》卷三十八。 組成:生葛根汁1合,生地黃汁1升,生麥門冬汁1升,白蜜1升,棗膏5合,生薑汁2合。 主治:乳石發動,熱毒上攻,口乾心躁,煩渴頭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