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三汁飲由生地黃、麥冬、玄參三味藥組成,其中生地黃為君藥,其入藥原因如下:
- 清熱涼血:生地黃味甘性寒,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可治療熱病煩躁、血熱妄行等症狀,為三汁飲中主要的清熱涼血藥物。
- 滋陰潤燥:生地黃滋陰潤燥,能緩解因熱邪耗傷津液導致的口渴、皮膚乾燥等症狀,與麥冬、玄參一同滋陰潤肺,達到清熱解毒、滋陰潤燥的效果。
三汁飲以生地黃為君藥,正是因為其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可以有效地治療熱病、陰虛燥熱等病症。
三汁飲中加入生薑,其主要原因有二:
- 溫中散寒: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的作用。三汁飲主要用於治療寒邪犯胃所致的嘔吐,生薑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嘔吐症狀。
- 和胃降逆:生薑具有和胃降逆的功效,能促進胃腸蠕動,緩解胃氣上逆所致的噁心、嘔吐。三汁飲中加入生薑,有助於協調胃氣,使藥效更佳。
總之,生薑在三汁飲中發揮著溫中散寒、和胃降逆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止嘔的效果。
三汁飲的組成中包含蜂蜜,主要原因如下:
- 潤燥止渴: 蜂蜜性平味甘,入肺、脾、大腸經,具有潤燥止渴、清熱解毒的功效。三汁飲常用於治療熱病傷津、口渴心煩、便祕等症,蜂蜜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 調和藥性: 三汁飲的組成藥物多屬寒涼,而蜂蜜性平,能起到調和藥性、避免寒涼過度的作用,使藥效更加溫和,更利於患者接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三汁飲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三汁飲見載於古代醫籍,主治溺血(小便帶血)與口鼻出血,屬血證範疇。其作用機理可從中醫「熱迫血妄行」理論理解:
- 溺血:多因下焦(腎、膀胱)熱盛,灼傷血絡,迫血下行,滲於尿中。
- 口鼻出血:多屬肺胃熱熾或陰虛火炎,熱邪上攻,損傷陽絡(上部血絡)。
此方以「汁液」為用,取其性速直達病所,清熱涼血、潤燥止血,兼以和胃止逆,契合血證急症需快速斂血的治療思維。
二、組成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生地黃汁(半鐘)
- 性味歸經:甘苦寒,入心、肝、腎經。
- 核心作用:
- 涼血養陰:直接清解血分熱毒,滋陰以制火,適用於熱傷陰絡之出血。
- 《本草綱目》稱其「涼血生血,治血證如神」,尤擅陰虛血熱之衄血、溺血。
2. 生薑汁(蜜半鐘)
- 性味歸經:辛微溫,入肺、脾、胃經。
- 核心作用:
- 反佐制約:佐制生地黃寒涼之性,防止冰伏邪氣;辛散之性可助藥力布散,避免涼血過劑致瘀。
- 和胃降逆:若口鼻出血因胃熱上逆(如吐血),生薑能降胃氣,協調氣機。
- 蜜既可緩和生薑辛燥,又能潤燥解毒,加強止血之效。
3. 蜜(與生薑汁合用半鐘)
- 性味歸經:甘平,入脾、肺、大腸經。
- 核心作用:
- 潤燥緩急:針對熱傷津血之燥,潤絡以助止血。
- 解毒和藥:黏滯之性可裹覆血絡,協同生地黃增強斂血效果。
三、方劑配伍思維
此方體現「清潤為主,佐以辛通」的制方邏輯:
- 涼血不滯邪:生地黃清熱涼血為君,生薑辛散為使,防寒涼太過導致血行不暢。
- 止血兼顧本:蜜與生地黃滋陰潤燥,針對熱傷陰液之根本,非單純收澀止血。
- 上病下治,下病上調:
- 口鼻出血(上)責之肺胃熱盛,生地黃清腎熱(下焦),取「水火既濟」之意。
- 溺血(下)可能源於心火下移小腸,生地黃清心肝血熱(上焦),生薑引熱外散。
四、延伸思考
此方簡約而暗合「血證」調理要旨:
- 熱證出血需「涼而勿凝」,生地黃配生薑正符此理。
- 三汁均為鮮品,保留生藥揮發成分與活性,更利於急性出血時「急則治標」。
若結合辨證,陰虛火旺者或可加重生地黃;若氣逆明顯,可略增生薑汁用量,此為臨證權變之道。
傳統服藥法
生地黃汁半鐘,生薑汁蜜半鐘。
和勻,空心熱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溺水後出血和口鼻出血。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
- 本方有出血傾向者慎用。
相關疾病
腎絲球腎炎血尿
相同名稱方劑
三汁飲, 出處:《仙拈集》卷二。 組成:生地黃汁半鍾,生薑汁半鍾,蜜半鍾。 主治:溺血,口鼻出血。
三汁飲, 出處:《聖惠》卷三十七。 組成:刺薊汁2合,生地黃汁1合,生薑汁半合。 主治:鼻中出血不絕,心悶欲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