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解毒飲子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解毒飲子多用於熱毒熾盛、血分有熱所致的各種疾病,生地黃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幫助緩解病患的熱毒症狀。
二、 滋陰潤燥: 生地黃能滋陰潤燥,補益腎陰。一些熱毒病症往往伴隨陰虛內熱,生地黃可以滋陰養血,降低體內的熱毒,改善陰虛體質,使治療更有效。
解毒飲子中包含黃芩,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的功能。對於熱毒熾盛所引起的各種疾病,如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瘡瘍腫毒、濕熱黃疸等,均有較好的療效。
- 利濕退黃: 黃芩能利濕退黃,對於濕熱蘊結所導致的黃疸、小便不利等症,也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因此,解毒飲子中加入黃芩,能有效發揮其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解毒飲子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 解表散寒: 生薑性溫,具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之功效,可驅散體內寒邪,緩解因中毒引起的寒邪入侵、畏寒發熱等症狀。
二、 和胃止嘔: 生薑能和胃止嘔,對於因中毒引發的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有助於穩定胃氣,促進食物消化吸收。
因此,解毒飲子中加入生薑,不僅有助於解毒,更能提升藥效,緩解中毒症狀,促進機體恢復。
「解毒飲子」方劑中加入蜂蜜,其主要原因有二:
- 解毒和緩: 蜂蜜性平,味甘,入脾、肺、大腸經,具有解毒、潤燥、止痛、止咳等功效。對於一些毒性較強的藥物,加入蜂蜜可以減緩其毒性,避免過度刺激腸胃,同時也能緩解藥物引起的燥熱症狀。
- 調和藥性: 蜂蜜可以調和藥性,使其更易於被人體吸收。一些藥物性質偏寒或偏熱,加入蜂蜜可以使之變得溫和,避免藥性過於偏激,減輕對人體的副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解毒飲子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熱病初起,煩躁頭疼,腰腳痛」,推測為外感熱病初期,邪熱初犯衛分或氣分,兼有風熱表證及經絡鬱滯之候:
- 煩躁頭疼:風熱上擾清竅,津液受灼,故見頭部脹痛;熱鬱胸膈則心神不寧而煩躁。
- 腰腳痛:熱邪循經下竄,阻滯足太陽膀胱經或少陽經氣血,或兼濕熱鬱阻經絡。
- 病機核心:風熱夾毒侵襲肌表,內鬱化熱,經絡氣機不暢。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解表透邪,疏風清熱
- 柴胡(8分):
- 為少陽經引藥,和解退熱,疏泄半表半裏之鬱熱,防熱邪內傳。
- 防風(7分)、荊芥(7分):
- 辛溫微涼,開腠理散風邪,解表而不助熱,協同柴胡透邪外出。
- 白芷(5分):
- 芳香上達,散頭面風熱而止痛,針對「頭疼」之主症。
(二)解毒利咽,透疹消腫
- 鼠粘子(牛蒡子,1錢):
- 辛涼宣肺,解毒利咽,清熱散結,擅治風熱夾毒之咽喉不利或疹癢。
- 紫草(6分)、蟬蛻(5分):
- 紫草涼血解毒,蟬蛻輕清透疹,二者配伍可清血分伏熱,防熱毒內陷。
(三)通絡止痛,調和氣血
- 川芎(5分):
- 上行頭目,下行血海,活血行氣,助柴胡、白芷舒緩頭痛,兼治腰腳氣血鬱滯。
- 木通(5分):
- 苦寒通利,導熱下行從小便出,緩解「腰腳痛」之濕熱下注。
(四)組方特點
- 表裡雙解:
- 柴胡、防風等解表,紫草、木通清裏,符合「熱病初起」表邪未盡、裏熱初生之病機。
- 升降並用:
- 柴胡升散退熱,木通降泄利尿,調暢氣機,使邪有出路。
- 動靜結合:
- 川芎行血活血,蟬蛻輕透風熱,一動一靜,疏透而不耗正。
三、推理擴展功效與原理
此方雖名「解毒」,實以疏風透熱為主,解毒通絡為輔,推測尚可應用於:
- 風熱發疹初期:蟬蛻、紫草、牛蒡子合用,能透疹解毒。
- 風熱上攻之目赤:荊芥、防風散風,柴胡引經少陽(目外眥屬少陽)。
- 濕熱下注之輕症:木通利濕,川芎行血,可緩解腰脚痠痛。
治療原理總結:透過解表清裏、通絡導滯,使風熱邪毒從肌表與小便分消,阻斷熱病傳變。
傳統服藥法
柴胡8分,紫草6分,防風7分,白芷5分,荊芥7分,鼠粘子1錢,川芎5分,蟬蛻5分,木通5分。
水煎,熱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解毒飲子, 出處:《聖惠》卷十七。 組成:生地黃汁3合,黃芩2分,生薑1分,白蜜半匙。 主治:熱病,初覺煩躁頭疼,腰腳痛。
解毒飲子, 出處:《張氏醫通》卷十五。 組成:柴胡8分,紫草6分,防風7分,白芷5分,荊芥7分,鼠粘子1錢,川芎5分,蟬蛻5分,木通5分。 主治:小兒痘爲風寒所遏而起發遲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