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勝金湯方劑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涼血: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之效。勝金湯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血分瘀熱所致的癰腫瘡瘍、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等症。生地黃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幫助消除熱毒,改善血瘀,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
- 滋陰潤燥:生地黃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勝金湯中也包含一些燥熱之品,如黃芩、黃連等。生地黃的加入,可以起到滋陰潤燥的作用,平衡方劑的寒熱之性,防止藥性過於偏寒,避免損傷脾胃陽氣。
勝金湯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和胃止嘔: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和胃止嘔的功效。勝金湯主要用於治療寒邪客胃,或脾胃虛寒所致的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生薑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促進胃氣運化,從而達到止嘔止瀉的目的。
- 解表散寒,助藥力: 生薑又具有解表散寒的功效,能幫助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勝金湯中其他藥物如半夏、茯苓等也具有解表散寒的作用,生薑的加入可以加強其解表散寒的效果,從而更有效地治療寒邪客胃之症。
總之,生薑在勝金湯中的加入,既能溫中散寒,和胃止嘔,又能解表散寒,助藥力,對於治療寒邪客胃之症具有重要的意義。
主治功效
勝金湯主治功效分析
勝金湯,主要由生地黃和生薑組成。生地黃具有滋陰、養血、潤燥的功效,而生薑則能溫胃止嘔、解表散寒。此方劑在古代醫書中記載的主治病症為「産後惡血攻心,令人眼全黑花,心悶欲絕,惡心頭旋頭昏,多涕唾,身如在舟車中。」
治療原理分析
勝金湯在多個醫案中被應用於治療「痧證」,且多與「放痧」療法並用。痧證,在中醫理論中,是指因感受暑邪、穢濁之氣或因食積、血瘀等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鬱阻於體內而形成的一系列症狀。古文中所描述的頭暈、胸悶、腹中絞痛、脈象異常等,均符合痧證的表現。
從古文醫案中勝金湯的應用來看,其治療痧證的原理可能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 活血化瘀: 醫案中常將勝金湯與桃仁、紅花、赤芍等活血化瘀藥物同用,提示勝金湯可能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痧證的病機之一是血瘀,因此活血化瘀是治療痧證的重要法則。
- 理氣止痛: 勝金湯中可能還包含理氣藥物,例如在《痧脹玉衡》中提到的「防風勝金湯」,常與枳殼、烏藥等理氣藥物配伍,具有理氣止痛的功效,可以緩解痧證引起的胸腹脹痛、絞痛等症狀。
- 疏散外邪: 《痧脹玉衡》中提到「痧有因於暑者」、「痧有因於穢氣者」,提示痧證的發生與外感邪氣有關。醫案中常將勝金湯與荊芥、防風、薄荷等疏散外邪的藥物同用,可能有助於祛除外邪,從而緩解痧證。
- 消食導滯: 《痧脹玉衡》中提到「痧有因於食積血滯者」,提示食積也是痧證的病因之一。醫案中常將勝金湯與山楂、麥芽、萊菔子等消食導滯的藥物同用,可能有助於消除食積,改善氣血運行,從而治療痧證。
值得注意的是,古文中所記載的「防風勝金湯」並非僅由生地黃和生薑組成,而是包含防風、烏藥、元胡、桔梗、枳殼、檳榔、兩寶、山楂、連翹、赤芍、萊菔等多味藥材,其功效也更加廣泛。而這些藥物的加入,也更符合上述的治療原理。
總體而言,根據古文醫案的記載,勝金湯,特別是「防風勝金湯」,主要用於治療痧證,其治療原理可能包括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疏散外邪和消食導滯等多個方面。通過這些作用,勝金湯可以改善氣血運行,緩解痧證引起的各種症狀。
但需注意的是,古文中的「防風勝金湯」與現代藥典中的「勝金湯」組成有所不同,其功效也有所差異,因此在實際應用時應當謹慎辨證,不可盲目套用。
傳統服藥法
地黃汁2分(生),生薑汁1分(生)。
去惡血,止血暈。
上用童子小便1分,同煎10余沸。溫服。才產了便服。
地黃、生薑須是淨潔砂盆內研取自然汁,切不可犯生水。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勝金湯, 出處:《衛生家寶産科備要》卷六。 組成:地黃汁2分(生),生薑汁1分(生)。 主治:去惡血,止血暈。主治:産後惡血攻心,令人眼全黑花,心悶欲絕,惡心頭旋頭昏,多涕唾,身如在舟車中。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