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皂散

炙皂散

ZHI ZAO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偏寒 (0.8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7%
大腸經 12%
心經 12%
肝經 12%
脾經 12%
胃經 12%
肺經
大腸經
心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炙皁散方中包含皁莢,其主要原因在於皁莢具有以下特性:

  1. 消腫止痛:皁莢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其皁苷成分可抑制炎症反應,減輕疼痛,適用於外傷腫痛、瘡瘍腫毒等。
  2. 活血化瘀:皁莢性滑,能促進血液循環,活血化瘀。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能起到消散瘀血、止痛消腫的作用。

因此,炙皁散中加入皁莢,可以發揮其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達到治療外傷腫痛、瘡瘍腫毒等病症的目的。

炙皁散方中使用生地黃,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之功效。炙皁散主治血熱妄行、瘡瘍腫痛,生地黃可清熱涼血,降火解毒,緩解熱毒所致的瘡瘍腫痛。
  2. 滋陰養血: 生地黃具有滋陰養血的功效,能滋潤血液,改善血虛所致的症狀。炙皁散中,皁角刺有燥性,生地黃可中和皁角刺的燥性,避免其過於燥烈,滋陰養血,防止燥傷津液。

綜上,生地黃在炙皁散方中起到清熱涼血、滋陰養血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炙皁散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 緩解藥性: 炙皁散主治瘡瘍腫毒,方中多用辛燥之品,如皁角、芒硝等,容易造成燥熱傷津。生薑性溫,入肺脾經,具有解表散寒、化痰止嘔之效,可緩解方中燥熱之性,防止過於傷津。

二、 促進藥物吸收: 生薑性溫,入肺脾經,具有溫中散寒、解表發汗的功效,可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同時,生薑還能抑制細菌生長,有助於傷口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炙皂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風牙痛」,中醫理論中,「風牙痛」多指因風邪侵襲牙齦或牙齒,導致氣血鬱滯、經絡不暢而引發的疼痛,常伴隨牙齦腫脹、遇冷熱敏感等症狀。風性善行數變,易與寒、熱相兼為病,故治法需兼顧祛風、通絡、止痛。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皂角(不蛀者,去皮)

    • 特性:辛鹹溫,入肺、大腸經,具強烈辛散走竄之性。
    • 作用
      • 祛風通絡:辛溫能散風邪,其性銳利可穿透鬱滯,疏通牙齦氣血。
      • 滌痰消腫:傳統認為牙痛與痰濕鬱熱有關,皂角能滌痰垢,減輕牙齦腫脹。
      • 殺蟲防腐:古代用皂角潔齒,取其抗菌之效,防止蛀牙惡化。
  2. 生地黃(取汁)

    • 特性:甘寒,入心、肝、腎經,滋陰涼血。
    • 作用
      • 清熱涼血:制約皂角、生薑的溫燥,防止過度刺激牙齦。
      • 養陰潤燥:風邪易耗陰液,生地滋養牙齦,緩解因風熱或陰虛導致的牙痛。
  3. 生薑(去皮取汁)

    • 特性:辛溫,入肺、脾、胃經,散寒解表。
    • 作用
      • 散寒止痛:若風夾寒邪,生薑可溫散寒凝,改善冷痛。
      • 助皂角宣透:生薑辛散之力協同皂角,增強祛風效果。

配伍邏輯與治療機制

  • 辛溫與甘寒並用:皂角、生薑偏溫,生地偏寒,三者配合既祛風散寒,又防燥熱傷陰,適於風邪夾寒或微熱的牙痛。
  • 外用直達病所:將皂角炙潤兩汁後,刷塗牙齦,藥物直接作用於病灶,滲透經絡以祛風、消腫、止痛。
  • 「慢火炙盡為度」:通過煨炙,皂角吸附地黃與生薑汁液,使其藥性溫和,兼具滋潤與辛散,避免過度刺激。

可能功效延伸

除風牙痛外,此方對以下情況或有一定效果:

  1. 牙齦腫脹:皂角消腫,生地涼血,減輕炎症。
  2. 牙齒鬆動:風痰侵襲牙床時,皂角通絡固齒。
  3. 口腔污垢:皂角古代用作清潔劑,可除口臭、牙垢。

總結

炙皂散以皂角為主,借其辛烈之性祛風通絡,佐以生地制約溫燥、生薑輔助散邪,通過外治法直接作用於口腔,體現中醫「局部用藥」與「寒熱調配」的思維,適用於風邪為主的牙齒疾患。

傳統服藥法


不蛀皂角1斤(去皮),生地黃2斤(取汁),生薑2斤(去皮,取自然汁)。
上以皂角蘸汁,慢火炙盡為度。
每日早晨以牙刷刷皂角濃汁出。揩牙旬日後更無一切齒疾。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炙皂散,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九。 組成:不蛀皂角1斤(去皮),生地黃2斤(取汁),生薑2斤(去皮,取自然汁)。 主治:風牙痛。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