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黃罨方

地黃罨方

DI HUANG YAN F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偏寒 (0.74)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3%
心經 16%
肝經 16%
脾經 16%
胃經 16%
肺經
心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地黃罨方中使用生地黃,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個作用: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潤燥之效。其寒涼之性可清解熱毒,滋潤燥熱,適用於熱盛血燥、陰虛火旺等病症。
  2. 活血化瘀: 生地黃亦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利於傷口癒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病症,生地黃可起到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

綜上,生地黃在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方面的功效,使其成為地黃罨方中不可或缺的藥材,有效地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地黃罨方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 生薑性溫,入肺、脾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的作用。地黃性寒,長期使用容易導致脾胃虛寒,生薑的溫性可抵消地黃的寒性,避免藥性過寒傷脾胃。

2. 助藥力: 生薑可促進血液循環,提高藥物吸收率,幫助地黃藥力更好地發揮,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地黃罨方中加入生薑,不僅能平衡藥性,更能提高藥效,使治療更加安全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地黃罨方》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記載主治「傷損,骨磋跌」,即外力導致的筋骨挫傷、關節錯位或跌撲損傷。古代以「罨」(外敷)法直接作用患處,透過藥物溫熱滲透,達到活血消腫、舒筋緩痛之效,適用於閉合性損傷初期(無皮肉破損者)。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生地黃(洗切研)

    • 性味甘寒,傳統用於清熱涼血、散瘀消腫。《本草綱目》載其「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痺」,此處取其化瘀通絡之效,現代可解為其苷類成分能抑制發炎反應,緩解局部充血腫脹。
  2. 藏瓜薑內糟(即醃漬瓜薑的糟粕)

    • 其性辛溫,含發酵酵素與辛香物質,古代用之「散結滯、通血脈」。外敷時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助藥力渗透,類似現代「濕熱敷」原理,改善微循環以加速瘀血吸收。
  3. 生薑(洗切研)

    • 辛溫走表,具溫經散寒、破血行氣之功。《藥性論》言其「祛血痺,破血滯」,生薑揮發油與薑辣素可刺激皮膚,擴張血管,增強他藥的透皮吸收,協同散瘀止痛。

配伍邏輯與用藥思維

  • 寒溫並用:生地黃清熱制約生薑、糟粕之溫燥,避免過度刺激;生薑與糟粕之溫性又可防地黃寒滯,共成「活血不助熱,散瘀不傷正」之局。
  • 動靜結合:生地黃靜斂瘀血,生薑與糟粕動散鬱結,一收一散,調節損傷處氣血失衡狀態。
  • 物理作用:炒熱後外敷,「熱力」能鬆弛筋肉、促進藥效滲透,符合中醫「寒者熱之」「結者散之」原則。

綜論
此方以局部外治法,針對「氣滯血瘀」病機,利用藥物溫通散瘀與物理熱效應,達到消腫定痛、修復筋骨的目標。其組方簡約,體現古代「就地取材」「外治內效」的實證思維,亦契合現代「抗炎—促進循環」的損傷處理原則。

傳統服藥法


生地黃(洗,切,研)1兩,藏瓜薑內糟1兩,生薑(洗,切,研)1兩。
上同以慢火炒,乘熱罨損處,以帛系之,每日1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地黃罨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五。 組成:生地黃(洗,切,研)1兩,藏瓜薑內糟1兩,生薑(洗,切,研)1兩。 主治:傷損,骨磋跌。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