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神授方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之效。神授方中若出現熱證,如心煩失眠、口燥咽乾、血熱妄行等,生地黃可起到清熱降火、涼血止血的作用。
- 滋陰養血: 生地黃還具有滋陰養血的功效,可改善陰虛內熱、氣血不足等症狀。神授方若針對陰虛體質,例如面色蒼白、頭暈眼花、腰膝酸軟等,生地黃可起到滋陰補血、緩解症狀的作用。
總而言之,生地黃在神授方中起到清熱涼血、滋陰養血的功效,其加入可根據病證的具體情況而定。
神授方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咳的作用。對於寒邪入侵,導致胃寒、嘔吐、腹痛等症狀,生薑可溫暖脾胃,驅散寒氣,緩解症狀。
二、調和藥性: 生薑可調和藥性,使其更加平和。一些藥材性質偏寒涼,容易損傷脾胃陽氣,生薑可以中和其寒涼之性,保護脾胃。同時,生薑也能增強藥材的藥效,使其更有效地發揮治療作用。
總之,神授方中加入生薑,是為了增強溫中散寒、調和藥性的功效,使其更好地治療疾病。
神授方中包含赤小豆,主要考量其以下兩方面功效:
一、 利水消腫: 赤小豆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消腫之效。可改善水腫、腹水、腳氣等症狀,有助於排除體內多餘水分。
二、 清熱解毒: 赤小豆亦具清熱解毒之功,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適用於熱毒所致的瘡瘍腫毒、濕熱下注等症狀。
因此,神授方中加入赤小豆,可發揮其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針對相關病症進行治療。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神授方] 主治「傷筋閃骨痛甚」,即外傷所致的筋絡損傷、關節錯位(閃骨)及劇烈疼痛。此方以「外敷」形式使用,透過藥物局部溫熱刺激與藥性滲透,達到活血散瘀、消腫止痛之效。古籍強調「不三日而安」,顯示其針對急性軟組織損傷(如挫傷、扭傷)有快速緩解疼痛、促進復原的作用。
二、組成藥物分析與邏輯推理
鮮生地黃(2斤)
- 特性:甘寒,傳統用於清熱涼血、消腫止痛。
- 外敷推論:生地黃富含黏液質與多糖,能緩解局部炎症反應,其涼性可抑制外傷後熱腫,並藉黏附性形成藥膜,保護傷處。
糟薑瓜舊槽(1斤)
- 特性:經醃漬發酵的薑或瓜類(如醬薑、醃瓜),具辛溫散寒、活血之效。舊槽(發酵殘渣)含酒精與有機酸,可促進藥物滲透。
- 外敷推論:發酵產物(如酵素、有機酸)能軟化組織、加速瘀血消散,辛溫藥性配合溫敷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生薑(4兩)
- 特性:辛溫,發散風寒、溫經通絡。
- 外敷推論:生薑中的薑辣素刺激表皮微循環,擴張血管,增強其他藥物吸收,其溫熱感可緩解肌肉痙攣與疼痛。
赤小豆(半斤)
- 特性:甘平,利水消腫、解毒排膿。
- 外敷推論:赤小豆含皂苷與鞣質,能減少組織液滲出,改善局部水腫,與活血藥配伍可協同消腫。
三、治療原理綜述
藥性協同:
- 溫通(糟薑瓜、生薑)與 涼潤(生地黃)並用,平衡外傷後的瘀熱腫痛,避免單一溫燥加重炎症。
- 發酵產物(舊槽)與 植物活性成分(赤小豆皂苷、生地黃多糖)共同降低局部血管通透性,減少腫脹。
物理作用:
- 藥物「炒熱」後外敷,利用熱力擴張毛細血管,加速藥效吸收;「帛裹夾縛」提供輕度壓力,固定傷處並促進淋巴回流。
病理對應:
- 急性損傷初期,氣滯血瘀為主,此方透過活血(薑類)、涼血(生地)、利水(赤小豆)三路並進,標本兼顧,故見效迅速。
四、總結
[神授方] 的設計體現「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針對「傷筋閃骨」的局部氣血壅滯,以溫涼並用、消腫止痛為核心,結合發酵藥物的滲透性與物理熱敷,形成多層次治療,符合中醫「急則治標」的處理原則。
傳統服藥法
鮮生地黃2斤,糟薑瓜舊槽1斤,生薑4兩,赤小豆半斤。
上搗爛。
同炒熱,以帛裹罨傷處,夾縛定,不3日而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神授方, 出處:《醫統》卷七十九。 組成:鮮生地黃2斤,糟薑瓜舊槽1斤,生薑4兩,赤小豆半斤。 主治:傷筋閃骨痛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