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濟散

交濟散

JIAO JI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偏寒 (0.74)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3%
心經 16%
肝經 16%
脾經 16%
胃經 16%
肺經
心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交濟散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交濟散主要用於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如鼻衄、吐血、便血等,生地黃能有效清熱涼血,止血止痛。
  2. 滋陰養血: 生地黃具有滋陰養血之功,能改善因血熱妄行導致的陰虛內熱症狀,如口乾舌燥、心煩失眠、潮熱盜汗等。交濟散中加入生地黃,不僅能止血,還能滋陰養血,從根本上改善出血症狀。

交濟散中加入生薑,乃因其性溫,味辛,具有以下功效:

一、 解表散寒:生薑可發汗解表,驅散外感風寒,有助於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發熱、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

二、 和胃止嘔:生薑可溫胃散寒,止嘔逆,適用於寒邪犯胃、脾胃虛寒所致的嘔吐、噁心、腹痛等症狀。

交濟散中,生薑配合其他藥材,如柴胡、葛根等,共同發揮解表散寒、和解少陽之功效,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少陽證,如發熱、頭痛、惡寒、身痛、無汗、口苦、咽乾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交濟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血結作痛」
此病症指血液鬱結、運行不暢導致的疼痛,可能表現為局部固定刺痛、經閉腹痛、產後瘀阻或外傷瘀腫等,屬中醫「血瘀證」範疇。其病機與氣滯、寒凝或熱鬱導致血脈壅塞相關。

組成藥物分析

  1. 生地黃(半斤,約300克)

    • 性味歸經:甘、苦,寒;入心、肝、腎經。
    • 傳統功效:清熱涼血、養陰生津、活血散瘀。
    • 與血結相關作用
      • 涼血活血:適用於血熱互結之瘀痛,如《本經》載其「逐血痺」,《本草匯言》謂其「散血中之瘀熱」。
      • 滋陰潤燥:防止血瘀日久化熱傷陰。
  2. 生薑(四兩,約150克)

    • 性味歸經:辛,溫;入肺、脾、胃經。
    • 傳統功效:散寒溫中、發表散邪、止嘔解毒。
    • 與血結相關作用
      • 辛溫行散:能「宣通氣血」(《藥性論》),推動藥力,散寒凝導滯,助生地黃活血而不留瘀。
      • 解表散邪:配合荊芥湯可治產後傷風,疏解外邪。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寒溫並用,動靜相濟

    • 生地黃性寒涼血,生薑性溫散寒,兩者配伍可制約偏性:生地黃防生薑過燥,生薑防生地黃過滯,形成「涼血不凝滯,行散不助熱」的協同作用。
    • 適用於瘀血夾熱或寒熱錯雜之血結痛,如產後瘀熱互結或血熱心煩。
  2. 「同杵留一夕」的炮製意義

    • 搗碎後靜置一夜,可能使生地黃之寒潤與生薑之辛散充分交融,增強藥效滲透;焙乾後研末,便於散劑吸收,酒調服更助藥力走竄血脈。
  3. 加減應用延伸

    • 溫酒調服:酒性辛溫,可溫通血脈,助藥力散瘀,適合寒凝血結。
    • 荊芥湯調服:荊芥辛散祛風,適合產後傷風或血熱兼表邪者,體現「血瘀兼表證」的靈活調整。

綜合推論可能功效

  • 核心作用:活血散結、調和寒熱。
  • 延伸應用
    • 血熱瘀阻之月經不調、痛經。
    • 產後惡露不盡(屬瘀熱者)。
    • 輕度外傷瘀腫(初起未化熱時)。

此方簡潔,體現「相反相成」配伍思維,寒溫並行以化解複雜病機,符合中醫「通因通用」的治瘀原則。

傳統服藥法


生地黃半斤,生薑4兩。
上藥各洗淨,同杵,治留一夕,焙乾為末。
每服2錢,溫酒調下;男女血熱心煩,或產後傷風,則以荊芥煎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交濟散, 出處:《直指》卷二十六。 組成:生地黃半斤,生薑4兩。 主治:血結作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