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膏

二生膏

ER SHENG GAO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偏寒 (0.74)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3%
心經 16%
肝經 16%
脾經 16%
胃經 16%
肺經
心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生膏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其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之功效,可有效治療熱病煩躁、血熱妄行、吐血衄血等症。
  2. 滋陰潤燥: 生地黃能滋陰養血,潤燥生津,對於陰虛火旺、燥熱傷津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緩解作用。二生膏常用於治療陰虛內熱、口乾舌燥、咽喉疼痛等症,生地黃的加入有助於滋陰降火,緩解病症。

二生膏中加入生薑,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1.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的作用。二生膏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生薑可以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症狀。
  2. 和胃止嘔: 生薑還可以和胃止嘔,緩解脾胃不和導致的嘔吐。二生膏中加入生薑,有助於改善患者的胃腸功能,促進消化吸收。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二生膏主治「跌損手足」,即針對肢體挫傷、筋骨疼痛等外傷病症。其功效「止痛、整骨」體現古代以活血散瘀、消腫定痛為核心的治療思路。方中生地黃與生薑配伍,透過外敷溫熱藥力促進局部氣血運行,輔以酒糟增強溫通之效,符合中醫「溫則通,不通則痛」的理論基礎,助於緩解瘀血阻絡所致的腫痛。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生地黃(鮮者)
    性寒味甘苦,鮮品汁液潤澤,具涼血散瘀、消腫止痛之效。《本草綱目》載其「散血消腫」,能緩解跌打損傷後的局部瘀熱腫痛。此方取其鮮品,保留汁液以增強穿透力,外敷時寒性受溫熱制約,轉化為散瘀而不凝滯的特性。

  2. 生薑
    性溫味辛,外用力宏,可溫經通絡、散寒止痛。《藥性論》稱其「破血調中,去冷氣」,與生地黃寒溫相配,既能制約生地寒涼,又能協同促進藥力深入肌腠,加速局部氣血循環。

  3. 酒糟(糟)
    為釀酒後殘渣,性溫味辛甘,具活血散結、溫通經脈之功。《食療本草》提及酒糟「敷傷損處,消瘀血」。此方妙用酒糟與藥同炒,借其溫熱之性增強藥力滲透,且布裹熱敷可使藥效直達病所,助瘀血消散。

配伍邏輯
全方以「寒溫並行、動靜結合」為法。生地涼血化瘀為靜,生薑辛溫走竄為動,酒糟溫通助藥為使。三者在搗爛炒熱後,形成動態藥力系統:生地抑制炎症過度反應,生薑擴張局部血管,酒糟溫煦推動藥效,共同達成散瘀消腫、通絡止痛之效。其外敷熱熨之法,亦符合中醫「氣血得溫則行」的治療原則,針對跌損後氣滯血瘀的病機,直接作用於患處,體現古代外治法「簡便效捷」的特色。

傳統服藥法


生地黃(鮮者)1斤,生薑4兩。
止痛,整骨。
上搗爛,入糟1斤,同炒勻。
乘熱以布裹置傷處。冷則易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二生膏,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六引盧誠齋方。 組成:生地黃(鮮者)1斤,生薑4兩。 主治:止痛,整骨。主治:跌損手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