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荊瀝飲子中包含葛根,主要原因如下:
- 解肌透表,生津止渴:葛根具解肌透表之效,可疏散風熱,並能生津止渴,緩解因風熱犯肺導致的咽喉腫痛、口渴等症狀。此與荊瀝飲子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相輔相成。
- 升陽益氣,利水消腫:葛根亦能升陽益氣,利水消腫,對因熱邪壅肺、氣機不利導致的胸悶氣短、水腫等症狀具改善作用。此功效可配合荊瀝飲子中的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效果。
荊瀝飲子中包含蜂蜜,主要原因如下:
- 潤燥止渴:蜂蜜性平味甘,入肺、脾經,具有潤燥止渴的功效。荊瀝飲子主治熱病傷津、口渴咽乾,蜂蜜可以緩解口渴,滋潤乾燥的喉嚨,幫助恢復津液。
- 調和藥性:荊瀝飲子中包含一些苦寒的藥物,例如石膏、知母等,這些藥物可以清熱瀉火,但容易損傷脾胃。蜂蜜可以中和藥物的寒性,保護脾胃,避免藥物過於寒涼。
此外,蜂蜜也有助於增進藥物的口感,使病人更容易服藥。
「荊瀝飲子」方劑中包含「竹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利咽消腫: 竹瀝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熱毒上炎引起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
- 配合藥性,增強療效: 竹瀝與方劑中其他藥物,如荊芥、薄荷等,共同作用,可增強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的功效。同時,竹瀝亦能緩解其他藥物的燥性,防止其對胃腸的刺激。
荊瀝飲子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荊瀝飲子主治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而生地黃的清熱涼血作用可有效抑制血熱,防止出血。
二、 滋陰生津: 生地黃能滋陰生津,緩解因熱毒耗傷陰津而引起的口渴、咽乾等症狀。荊瀝飲子中常加入其他滋陰潤燥的藥物,如麥冬、生地等,與生地黃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滋陰生津的功效,使治療效果更佳。
主治功效
荊瀝飲子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 小兒中風,失音不語,手腳不能轉動,心神煩熱。
治療原理:
根據古文記載,荊瀝飲子主要用於治療中風症狀,尤其針對小兒中風出現的失語、肢體活動障礙及心神煩熱等症狀。
中風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中風多因氣血逆亂,痰火上擾清竅所致。小兒臟腑嬌嫩,氣血未充,更易受邪侵襲。
方劑組成:
- 荊瀝、竹瀝: 為方中君藥。兩者皆為清熱化痰之要藥,荊瀝偏於祛風痰,竹瀝偏於清熱痰,二藥合用,清熱化痰之力更強。針對中風痰熱上擾清竅之病機。
- 葛根汁、消梨汁、陳醬汁: 可視為臣藥。葛根汁解肌退熱,生津止渴,且有升陽之性,可助清陽之氣上升,通達經絡;消梨汁清熱潤燥,生津止渴;陳醬汁開胃氣,助脾運,利小便。三者合用,既能增強清熱生津之效,又能促進痰濕下行,使清陽得升,濁陰得降。
- 白蜜: 潤肺止咳,補中益氣,可緩解心煩症狀,並調和諸藥,為佐使藥。
- 人乳: 根據特定條文,人乳可能用於增強補益氣血、滋養臟腑之功效,適用於小兒體質虛弱者。
綜合分析:
荊瀝飲子以荊瀝、竹瀝為主,清熱化痰,祛風通絡;輔以葛根汁、消梨汁、陳醬汁等,清熱生津,升清降濁;佐以白蜜,滋養補虛,調和藥性。全方共奏清熱化痰,祛風通絡,開竅醒神之功。對於小兒中風因痰熱上擾清竅所致的失語、肢體不利、心神煩熱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不同版本差異:
古文記載的荊瀝飲子存在不同版本,例如:
- 妊娠中風: 組成中增加了生葛根汁,且使用白蜜熬製成稠餳狀,更側重於滋養補虛,並使用了金銀溫湯調服,可能與金銀的清熱解毒功效有關。
- 妊娠中風痙: 單獨使用荊瀝、竹瀝、梨汁,並強調溫服,更側重於清熱化痰、祛風通絡。
這些差異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根據不同的病症和體質,對藥物進行加減變化,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傳統服藥法
荊瀝3合, 竹瀝3合, 梨汁3合。
上藥相合今勻,令溫,分兩次灌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性味寒涼,脾胃虛寒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荊瀝飲子, 出處:《聖惠》卷七十四。 組成:荊瀝3合,竹瀝3合,梨汁3合。 主治:妊娠中風痙,口噤。
荊瀝飲子, 出處:《聖惠》卷十九。 組成:荊瀝3合,生葛根汁2合,蜜1匙,竹瀝3合。 主治:中風失音不語,手足轉動不得。
荊瀝飲子, 出處:《聖惠》卷八十三。 組成:荊瀝2合,生葛根汁1合,蜜1匙,竹瀝2合,生地黃汁1合。 主治:小兒中風,失音不語,手腳不能轉動,心神煩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