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蜜湯
BAI M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五八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極寒 (0.10)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8%
脾經 16%
胃經 16%
大腸經 16%
心經 12%
肝經 12%
肺經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白蜜湯中加入蜂蜜,主要原因有二:
- 潤燥止咳:蜂蜜性平味甘,入肺脾經,有潤肺止咳、生津止渴的功效。對於因燥熱引起的咳嗽、口乾舌燥等症狀,蜂蜜能有效緩解。
- 調和藥性:蜂蜜性甘,能緩和藥性,使藥物更容易被吸收。白蜜湯中可能包含一些苦寒或辛辣的藥材,加入蜂蜜可以調和其性味,使藥效更加溫和,減少對胃部的刺激。
白蜜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白蜜湯多用於熱證,如血熱妄行、心煩不寐、口乾舌燥等,生地黃可清熱涼血,降火解毒,輔助白蜜滋陰潤燥,達到清熱解毒、養陰生津的功效。
二、滋陰潤燥: 生地黃能滋陰養血,潤燥生津,可緩解由熱邪耗傷陰津所致的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等症狀。白蜜亦有滋陰潤燥之效,與生地黃相輔相成,可更好地滋陰潤燥,改善患者的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蜜湯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白蜜湯首載於古代醫籍,主要用於**「妊娠墮胎後惡血不出」**。此症因墮胎後胞宮瘀滯,敗血留內,阻礙氣血新生,致腹痛、崩漏不止或瘀血難排。古醫認為,惡血不去則新血不生,易生變證(如血痺、虛勞)。本方以甘潤緩通為法,促使惡血下行,兼護陰液,助產後恢復。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白蜜(二兩)
- 性味甘平,主入脾、肺、大腸經。
- 作用:
- 潤燥滑竅:蜂蜜質潤,能潤澤血脈,緩解血脈之乾澀瘀滯,間接助瘀血運行。
- 緩急止痛:墮胎後常見少腹急痛,蜂蜜能緩衝急迫之症,減輕疼痛。
- 解毒和藥:能調和地黃汁之寒涼與酒之辛熱,使藥性趨於平和。
2. 生地黃汁(一盞)
- 性味甘苦寒,主入心、肝、腎經。
- 作用:
- 涼血散瘀:生地黃能清解血分之熱,防止瘀久化熱,且其「破惡血」(《本草綱目》),可助消散留滯之惡血。
- 養陰生津:墮胎易耗傷陰血,生地黃滋陰補血,防止血瘀兼陰傷之弊。
- 止血防崩:其性寒涼,能固攝衝任,避免惡血妄行致崩漏。
3. 酒(半盞)
- 性味辛甘溫,主行藥勢,通血脈。
- 作用:
- 活血行氣:酒能溫通血脈,促進血行,化解瘀阻(「酒可行藥勢,散瘀結」《名醫別錄》)。
- 助藥滲透:作為溶媒,增強地黃汁與蜜之藥效滲透,直達病所(胞宮)。
- 散寒防滯:抵消生地黃寒性,防止寒凝血瘀,使化瘀而不傷陽。
配伍邏輯與整體功效
- 甘潤通瘀:
- 方中白蜜與生地黃皆屬甘潤之品,能潤澤血脈,使乾澀之瘀血得以滑利下行,避免峻藥攻逐致血室空虛。
- 寒溫並調:
- 生地黃性寒,酒性溫,兩者相配,既清血熱又防寒凝,符合「產後宜溫不宜涼」之原則,而蜜中和其性。
- 動靜結合:
- 酒主動(行血),蜜、地黃主靜(潤養),一動一靜,既能化瘀又不耗血,適合墮胎後虛瘀夾雜之體質。
推論延伸應用
- 百病可愈之說,或基於其調和氣血、祛瘀生新的核心作用。產後(或墮胎後)氣血失和為諸病之源,此方通過祛瘀、養陰、通絡,使氣血復常,故曰「百病可愈」。
- 現代角度可視作**「溫和促子宮收縮」**之方,類似於生化湯之緩劑,適用於虛弱體質不耐峻攻者。
傳統服藥法
白蜜2兩, 生地黃汁1盞, 酒半盞。緩肝行血。
上3味,將地黃汁與酒於銅器中煎5-7沸,入蜜攪勻。分作兩服,放溫,相次再服。服3劑,百病可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瘧疾
相同名稱方劑
白蜜湯, 出處:《聖惠》卷五十二。 組成:童便1升,蜜3匙。 主治:瘧,無問新久,發作無時,瘴癧。
白蜜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八。 組成:白蜜2兩,生地黃汁1盞,酒半盞。 主治:緩肝行血。主治:妊娠墮胎後惡血不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