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煎

SHI GAO JI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惠》卷十八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0.29)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4%
胃經 24%
脾經 10%
大腸經 10%
心經 10%
肝經 10%
肺經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石膏煎中包含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石膏性寒,味甘辛,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止渴生津之效。對於熱病發熱、煩躁不安、口渴引飲、咽喉腫痛等症狀,石膏能有效清熱解毒,降火消炎。
  2. 止血生肌: 石膏亦具有止血生肌的作用。對於外傷出血、燒傷燙傷等,石膏可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疼痛,防止感染。

因此,石膏煎中使用石膏,主要是利用其清熱瀉火、止血生肌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石膏煎中加入蜂蜜,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和石膏寒涼之性: 石膏性寒,味甘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止渴除煩之效。蜂蜜性平,味甘,入脾、肺、大腸經,具有潤燥止渴、解毒生肌之效。將蜂蜜與石膏同用,可減緩石膏的寒涼之性,避免過寒傷脾胃,更利於藥效發揮。
  2. 增強藥效,促進吸收: 蜂蜜本身具有一定的滋潤作用,可使藥物更易於溶解,更利於人體吸收,提高藥效。同時,蜂蜜也能起到緩解石膏苦味的作用,讓患者更容易接受藥物。

石膏煎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涼血: 石膏性寒,善於清熱瀉火,而生地黃則性寒涼,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二者合用,相輔相成,可加強清熱涼血之力,適用於熱病高熱、神昏譫語、口渴引飲、脈數等症狀。
  2. 滋陰潤燥: 石膏煎中常配合其他滋陰藥物,如麥冬、玄參等。生地黃的滋陰潤燥作用可以緩解石膏的燥性,避免燥傷津液,並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滋陰清熱的功效,更適合長期服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石膏煎]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以上古籍文獻,可對中藥方劑「石膏煎」的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進行以下分析:

主治功效:

  • 清熱解毒,瀉火: 石膏煎最核心的功效在於清熱解毒,能有效治療體內熱邪所致的各種病症。文獻中多次提及石膏煎用於治療「熱病」、「熱毒」、「暑熱」等,可見其針對熱邪的強大效力。
  • 生津止渴,潤燥: 石膏煎不僅能清熱,還能滋潤體內乾燥,解決「口舌乾燥」、「舌心乾」等問題。蜂蜜的加入更強化了潤燥的功效。
  • 清胃熱、降胃火: 文獻中多次提及石膏煎能“清胃熱”,尤其在《幼科切要》中,明確指出火嘔泄者可加石膏煎湯引之。 此外,《理瀹駢文》中亦提及胃火重者可用石膏擦牙,都顯示其有清胃火的功效。
  • 解毒消腫: 石膏煎有助於解除體內毒素,改善因熱毒引起的腫脹和不適。 《理瀹駢文》提到石膏可清解痘毒、眼翳、耳痛等熱毒症狀。
  • 改善口腔及咽喉病症: 石膏煎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口腔和咽喉的病症,如「口舌乾燥生瘡」、「喉中鳴」等,顯示其對於局部熱毒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治療原理:

石膏煎的治療原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1. 石膏的清熱作用: 石膏味辛甘,性大寒,具有清熱瀉火的強大功效,直接針對體內熱邪,能將熱邪從體內清除,以達到退熱、解毒的目的。尤其當體內熱盛導致津液虧耗時,石膏煎亦能發揮其潤燥止渴的作用。
  2. 蜂蜜的滋潤作用: 蜂蜜性平味甘,具有滋陰潤燥、解毒的功效。與石膏的寒涼之性相結合,既能增強其潤燥止渴的功效,又能中和石膏的寒涼之性,減少對脾胃的傷害。
  3. 生地黃的清熱涼血作用: 生地黃性寒,具有清熱涼血、滋陰的作用,能輔助石膏,清除熱毒,同時又能滋陰,有助於緩解熱病耗傷陰液的症狀。

文獻佐證:

  • 《聖濟總錄》: 明確指出石膏煎「治口舌乾,除熱下氣」,並記載了石膏煎的具體製法,佐證其治療口舌乾燥和熱病的功效。
  • 《類證治裁》: 記載使用石膏煎治療舌心乾燥的病案,顯示其對津液虧耗的治療作用。
  • 《理瀹駢文》: 廣泛提及石膏在治療各種熱毒病症中的應用,包括痘毒、眼翳、耳痛、口瘡等,證實石膏煎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 《醫學衷中參西錄》: 強調石膏煎能使內蘊之熱從毛孔透出,並指出石膏煎的湯劑「直如清水」,且能被胃中微絲血管快速吸收,體現其藥效迅速且不傷脾胃。
  • 《太平聖惠方》: 直接指出石膏煎「治熱病口瘡,洗心除熱,去喉中鳴」,再次強調其在治療熱病和咽喉疾病中的應用。

綜合來看:

石膏煎並非單純的清熱解毒劑,而是一個能兼顧清熱、潤燥、生津的複合方劑。其治療原理在於通過石膏的寒涼之性,直搗病邪,清除熱毒,再以蜂蜜和生地黃輔助,滋潤體內,達到陰陽平衡的目的。文獻中可見其應用廣泛,涵蓋了內外多種熱證。因此,石膏煎適用於各種因熱毒、熱盛、津虧等因素引起的病症,是古籍中一個常用的清熱名方。

傳統服藥法


石膏半斤(切,研),蜜1中盞,地黃汁1中盞。
洗心除熱。
以水3大盞,先煮石膏,取1盞,乃納蜜及地黃汁,復煎取1盞,去滓。
每服抄1匙,含咽。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石膏煎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脾胃虛寒。

相關疾病


口腔炎及相關病灶口瘡嘴破口角炎皮膚顏色發黃

相同名稱方劑


石膏煎, 出處:《聖惠》卷十八。 組成:石膏半斤(切,研),蜜1中盞,地黃汁1中盞。 主治:洗心除熱。主治:熱病口瘡,喉中鳴。

石膏煎,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九。 組成:石膏1斤,凝水石1斤,滑石(并碎)1斤,鬱金(研)1兩,犀角(鎊屑)1兩,黃芩(去黑心)5兩,山梔子(去皮)2兩,升麻3兩,黃連(去須)3兩,芒消(研)各1斤,馬牙消(研)半兩。 主治:心脾積熱,生重舌,及時行陰黃,丹石發動,一切熱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