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水石煎
NING SHUI SHI JI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三一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5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凝水石煎方中包含石膏,主要是因為石膏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止渴的功效。
- 清熱瀉火: 石膏性寒,入肺、胃經,能清肺胃之熱,適用於熱病高熱、神昏譫語、口渴煩躁、肺熱咳嗽等症。
- 解毒止渴: 石膏能解熱毒,並可清熱生津,止渴降溫,適用於熱毒瘡瘍、口渴引飲等症。
凝水石煎方中加入石膏,有助於清熱解毒,緩解熱病症狀,達到清熱瀉火、解毒止渴的目的。
凝水石煎中加入蜂蜜,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緩和藥性:凝水石性寒,長期服用容易損傷脾胃,蜂蜜性平,味甘,能緩和凝水石的寒性,保護脾胃,避免藥物副作用。
二、增強療效:蜂蜜具有潤燥止渴、解毒生肌的功效,與凝水石合用,可增強其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效果,促進傷口癒合,提高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凝水石煎」之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概述
「凝水石煎」一方,出自《聖濟總錄》,為北宋徽宗年間編纂之醫學典籍。此方組成簡潔,僅由三味藥物:凝水石、石膏、蜂蜜組成。古籍記載其主治為「發背癰疽發大渴,口乾不可止」。以下將針對此方之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進行詳細分析。
方劑組成與藥性分析
- 凝水石:味鹹性寒,入肺、腎經。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之功效。在古籍中多用於治療熱病煩渴,能清解熱毒,潤燥止渴。
- 石膏:味辛甘,性大寒,歸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之功效。其性大寒,能清泄肺胃之熱,用於熱病高熱、煩渴、口渴等證。
- 蜂蜜:味甘,性平,歸肺、脾、大腸經。具有潤燥、補中益氣、調和藥性之功效。蜂蜜能潤肺止咳,滋養陰液,並能緩解石膏之寒性,調和全方藥力。
主治功效分析
古籍記載「凝水石煎」主治「發背癰疽發大渴,口乾不可止」。此處所指之「發背癰疽」為體表之熱毒壅盛所致的癰腫瘡瘍,而「發大渴,口乾不可止」則為熱邪熾盛,灼傷津液所致的嚴重口渴。
綜合藥性分析,可知本方針對以下病機:
- 清熱解毒,瀉火消腫:凝水石與石膏皆為寒涼之藥,能清熱瀉火,解毒散結,針對發背癰疽之熱毒病機,能有效消除炎症反應,達到消腫止痛之效。
- 生津止渴,潤燥除煩:熱邪侵襲,最易損傷津液,導致口渴、煩躁。「凝水石」和「石膏」均能清熱生津,配合蜂蜜之滋潤之性,可有效緩解熱病口渴之症。蜂蜜更能滋養陰液,潤燥生津,配合石膏共同達到止渴之效。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蜂蜜除了滋潤作用外,亦可緩解石膏之寒性,使全方藥力不至於過於峻猛,並能調和藥性,使各藥物之間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治療原理分析
「凝水石煎」之治療原理在於透過寒涼藥物清熱解毒,瀉火生津,解決「發背癰疽」與「大渴口乾」之病機核心。其治療思路主要有二:
- 針對「發背癰疽」:利用凝水石、石膏之寒涼之性,清除體內熱毒,散結消腫,從根本上解決癰疽之病因,使局部炎症消退,病症得緩。
- 針對「發大渴,口乾不可止」:透過清熱瀉火,清解熱毒,並利用生津之藥物滋養陰液,緩解津液虧虛,達到止渴除煩之效。蜂蜜在其中亦能潤燥生津,進一步加強止渴之效,同時緩和石膏之寒性。
結論
「凝水石煎」雖僅由三味藥物組成,然其配伍精妙,針對熱毒壅盛,灼傷津液之病機,能有效清熱解毒,生津止渴,實為治療癰疽熱毒、津液虧耗之良方。此方藥簡效宏,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之精髓。
傳統服藥法
凝水石半斤,石膏半斤,蜜半斤。
上為末,以水5升煎令稠,即下蜜,更煎成煎。用瓷盒盛。
每日空心取1棗大,含化咽津,日五七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凝水石煎,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一。 組成:凝水石半斤,石膏半斤,蜜半斤。 主治:發背癰疽,發大渴,口乾不可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