唅化丸

唅化丸

HAN HUA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25

熱/寒比例

(0.32)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3%
肺經 22%
脾經 11%
大腸經 11%
腎經 11%
心經 11%
胃經
肺經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唅化丸中加入石膏,主要有兩大原因:

  1. 清熱瀉火: 石膏性寒,味甘,歸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生津的功效。對於因熱邪犯肺,所致的咳嗽、痰黃、口渴等症狀,石膏可以清熱瀉肺,化痰止咳,緩解不適。
  2. 清心除煩: 石膏亦可清心除煩,對於因心火亢盛所致的煩躁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石膏能清心降火,使心神寧靜,改善睡眠。

因此,唅化丸中加入石膏,可以有效清熱瀉火、清心除煩,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效果。

唅化丸中含有寒水石,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寒水石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止痛的功效。唅化丸主要用於治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寒水石可以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緩解咽喉部的炎症反應。
  2. 斂陰生津: 寒水石還具有斂陰生津的作用,可以滋潤咽喉,緩解乾燥疼痛。對於因熱燥引起的咽喉腫痛,寒水石可以起到滋陰潤燥、清熱解毒的效果,促進咽喉黏膜的修復。

唅化丸方劑中添加蜂蜜,主要有以下兩項原因:

  1. 潤喉止痛: 蜂蜜具有潤喉止痛的功效,可以緩解咽喉乾燥、疼痛等症狀。唅化丸主要用於治療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加入蜂蜜可以起到輔助作用,增強藥效。
  2. 輔助藥物吸收: 蜂蜜能促進藥物在口腔內的溶解和吸收,提高藥物的療效。唅化丸為丸劑,加入蜂蜜可以使其更容易在口腔內融化,有利於藥物成分的釋放和吸收。

此外,蜂蜜還具有潤肺止咳、養陰生津等功效,對於一些伴有肺燥咳嗽、口乾舌燥等症狀的患者,蜂蜜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唅化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記載主治「上焦熱,頭昏,口乾」,皆屬熱邪壅滯上焦(心肺所居)之症。頭昏因熱擾清竅;口乾乃熱灼津液;上焦熱象更可見面赤、煩躁、咽喉腫痛等。故本方定位為「清瀉上焦實熱」之劑,透過含化之法,使藥力緩釋於口腔,直接作用於上部,符合「治上焦如羽」的輕清原則。

組成與治療原理探討

  1. 石膏(八錢)

    • 性味辛甘大寒,歸肺胃經,為清瀉氣分實熱要藥。
    • 長於解肌熱、透鬱火,尤擅治陽明經熱所致頭痛、煩渴,直接針對「頭昏、口乾」之主症。
  2. 寒水石(八錢)

    • 性味鹹寒,歸心胃腎經,功能清熱降火、利竅消腫。
    • 古醫籍謂其「涼血降火,止牙疼」,與石膏協同增強清上焦火熱之效,且鹹寒入血,可防熱邪深陷。
  3. 蜜(八錢)

    • 甘緩潤燥,既能調和石膏、寒水石之峻寒,避免苦寒傷胃,又可滋潤被熱邪灼傷之口腔咽喉。
    • 作為賦形劑,使丸劑緩釋含化,延長藥效於局部。

組方邏輯與核心機理

  • 寒涼直折,熱者寒之:石膏、寒水石均屬大寒之品,針對上焦實熱「熱象明顯、病勢偏上」之特點,以直接清熱為主。
  • 標本兼顧:石膏解肌透熱治本,寒水石涼血防傳變,蜜潤燥護津治標,形成「清熱—護津—防變」三層次作用。
  • 給藥途徑之巧思:含化法使藥力徐徐釋放,作用於口腔黏膜及上呼吸道,避免苦寒直下中焦而削弱清上焦之效。

推論延伸應用
若見類似現代醫學之「口腔潰瘍、咽喉炎、鼻衄」屬肺胃熱盛者,此方邏輯亦可適用,然需依證加減(如咽痛加桔梗,血熱加生地)。整體而言,唅化丸體現了中醫「輕清上浮」與「局部給藥」的智慧,專攻上焦熱證而設。

傳統服藥法


石膏8錢,寒水石8錢,蜜8錢。
水同煎成膏,為丸。
含化。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口乾口渴頭昏精神不佳

相同名稱方劑


唅化丸, 出處:《嵩崖尊生》卷六。 組成:石膏8錢,寒水石8錢,蜜8錢。 主治:上焦熱,頭昏,口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