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白虎抱龍丸方中使用寒水石,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 寒水石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利咽止痛的功效。白虎抱龍丸主治熱病,以解表清熱為主,寒水石可輔助清熱解毒,緩解咽喉腫痛,起到清熱瀉火的作用。
- 利濕退黃: 寒水石亦能利濕退黃,對於熱病導致的濕熱內蘊,寒水石可清熱利濕,促進體內濕熱排出,改善黃疸等症狀,有助於整體療效的提升。
總而言之,寒水石在白虎抱龍丸中起著清熱瀉火、利濕退黃的關鍵作用,為方劑整體療效的發揮提供了重要保障。
白虎抱龍丸中加入石膏,是因其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能清熱解表,涼血止血,對於熱病煩渴,口渴欲飲,以及熱毒壅盛,血熱妄行引起的吐血、衄血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白虎抱龍丸主治熱病高熱、煩躁、口渴、汗出、脈數等症,而石膏的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作用,可以有效地緩解上述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虎抱龍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驚風發熱、洩瀉夜啼、不乳不食、牙疳口糜」,其病機核心在於 熱邪熾盛 兼夾 心肝風火,導致以下證候:
- 驚風發熱:熱極生風,或熱擾心神,出現抽搐、高熱。
- 洩瀉夜啼:熱邪下迫大腸則洩瀉;熱擾心神則夜寐不安、啼哭不止。
- 不乳不食:胃熱熾盛,影響脾胃運化功能。
- 牙疳口糜:胃火上攻口腔,腐蝕黏膜,產生潰瘍、口臭等。
此方適用於 實熱證,尤其小兒體質陽盛,易因外感或飲食積滯化熱,形成熱、風、火相兼的病理狀態。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分析
寒水石(生、熟各半):
- 生用清熱瀉火、解肌退熱;
- 熟用緩其寒性,防傷脾胃,兼能利濕。
- 《本草綱目》載其「治小兒丹毒,熱如火燒」。
石膏(生、熟各半):
- 生石膏清氣分實熱,解肌透表;
- 熟石膏收斂生肌,適合口糜牙疳。
- 二者搭配,既清瀉肺胃火,又兼顧局部潰瘍修復。
生甘草熬膏為丸:
- 甘緩和中,調和諸藥寒性,護胃氣;
- 熬膏作黏合劑,增強丸劑緩釋作用。
朱砂為衣:
- 鎮驚安神,直折心肝風火,針對驚風夜啼。
2. 方劑設計邏輯
- 清熱為主(白虎之意):
生石膏、寒水石皆大寒之品,清氣分、瀉臟腑火熱,解驚風之源。 - 兼顧標證(抱龍之效):
- 朱砂鎮驚,治其標(抽搐、夜啼);
- 生熟藥並用,清熱不傷正,適合小兒臟腑嬌嫩之體。
- 局部與全身並治:
生石膏外用可斂瘡(如《外科正宗》),配伍熟用更助口糜癒合;洩瀉因熱致者,寒水石利濕清熱而止瀉。
3. 治療原理推導
此方以「 清瀉陽明為主,佐以鎮心安神 」為思路:
- 陽明胃經熱盛,上攻則口糜,下迫則洩瀉,內擾則不食;
- 熱極引動肝風,發為驚搐;
- 朱砂配甘草,取「甘寒化陰、重鎮熄風」之意,契合小兒「肝常有餘」的體質特點。
總結
白虎抱龍丸的設計體現 「急清其熱,緩鎮其風」 的原則,針對小兒熱證急症,通過生熟藥並用、清瀉與收斂兼施,達到退熱、止瀉、鎮驚、愈瘍的綜合效果。
傳統服藥法
寒水石(生、熟)各4兩, 石膏(生、熟)各4兩。
上為細末,生甘草熬膏為丸,如芡實大,朱砂為衣。
每服1丸,白湯化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白虎抱龍丸, 出處:《串雅補》卷四。 組成:寒水石(生、熟)各4兩,石膏(生、熟)各4兩。 主治:小兒驚風發熱,泄瀉夜啼,不乳不食,牙疳口糜。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