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白蜜煎丸方劑中添加蜂蜜,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緩和藥性,增進口感: 蜂蜜性平,味甘,能緩和藥性,減少藥物的苦澀,使藥丸更容易服用,提高患者的服藥順從性。
- 滋潤潤燥,保護腸胃: 蜂蜜具有潤燥止渴,益氣補中之功效,能保護胃腸,減少藥物對胃腸的刺激。此外,蜂蜜能促進藥物吸收,增強療效。
白蜜煎丸中加入豬油,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潤滑作用: 豬油性質潤滑,可使丸藥更容易吞服,且能減少藥丸在喉嚨中摩擦,降低刺激性。
二、 增稠作用: 豬油具有固體油脂特性,加入藥丸中,可使藥丸更容易成形,並增加其穩定性,避免丸藥因軟化而變形或碎裂。
白蜜煎丸方劑中加入亞麻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潤腸通便:亞麻子富含膳食纖維,可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潤腸通便,緩解便祕。對於因腸燥津虧引起的便祕,白蜜煎丸中加入亞麻子,可起到潤腸通便、改善排便的效果。
- 滋陰潤燥:亞麻子性涼,味甘,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對於因陰虛火旺、燥熱內傷引起的便祕,白蜜煎丸中加入亞麻子,可起到滋陰潤燥、清熱解毒的功效,有助於緩解便祕,改善腸道功能。
白蜜煎丸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潤燥: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養血生津之效。白蜜煎丸常用於治療熱病傷陰、陰虛燥熱等症,而生地黃的滋陰潤燥作用,可以有效緩解燥熱症狀,幫助患者恢復津液,改善陰虛體質。
- 緩解燥熱: 白蜜煎丸中往往會加入一些溫燥的藥物,例如桂枝、附子等。生地黃可以起到緩解這些藥物燥熱之性的作用,避免藥物過於燥熱,造成對身體的負擔。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蜜煎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虛羸瘦弱,乏氣力」,並標榜「久服令人肥充,好顏色」,乃針對氣血津液不足所致的形體消瘦、面色萎黃、體力不濟等虛損證候。古代醫家視其為補養之劑,透過滋陰潤燥、填精益髓以改善虛弱體質,兼能潤澤肌膚,達美容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熟乾地黄(1升)
- 主入肝腎,為滋陰補血要藥。《本草綱目》載其「填骨髓,長肌肉,生精血」,直接針對「虛羸」之本,補腎精以充養形骸,改善瘦弱乏力。
白蜜(2升)
- 甘平質潤,補中益氣、潤燥解毒。《神農本草經》謂其「安五臟,益氣補中」,與地黃協同增強補益力,尤適於陰虛內燥之體質,兼助藥力緩行持久。
臘月豬肪(1升)
- 即豬脂,甘涼潤燥。《千金方》多用其「利血脈,散風熱」,此處取其滋養臟腑、潤澤肌膚之效,與白蜜共成「滑潤」之性,助藥效滲透營衛,改善枯瘦。
胡麻油(半斤)
- 即黑芝麻油,補益肝腎、烏髮潤腸。《食療本草》稱其「潤五臟,填骨髓」,與地黃相須為用,強化補虛之功,其「微熟」製法減寒性而增溫潤之能。
三、配伍思路與原理
- 滋陰補血為基:以熟地黃為君,直補肝腎精血;白蜜為臣,健脾益氣以資生化之源。
- 潤燥通絡為輔:豬肪、胡麻油俱屬脂類,具「滑利」之性,既能防地黃之滋膩,又可潤燥通腑,使補而不滯,兼暢氣血運行。
- 重湯煎膏成丸:以銀器緩煎,取金屬「鎮墜」之性助藥力內守;重湯(隔水加熱)避免焦化,保存柔潤之效。丸劑緩圖,契合「久服」需求,溫酒送服更助藥勢溫通血脉。
此方體現「以潤補虛」之法,精血同治,標本兼顧,尤適陰血虧虛兼腸燥皮枯者,故能達「肥充顏色」之效。
傳統服藥法
白蜜2升, 臘月豬肪1升(去膜), 胡麻油半斤(微熟), 熟乾地黃1升。
久服令人肥充,好顏色。
上藥合和,入銀器中,重湯煎令可丸,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以溫酒送下。日3次。稍加,以知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滋膩滑腸的功效,不宜與寒涼性藥物同用。
相關疾病
身體消瘦
相同名稱方劑
白蜜煎丸, 出處:《聖惠》卷九十七。 組成:白蜜2升,臘月豬肪1升(去膜),胡麻油半斤(微熟),熟乾地黃1升。 主治:久服令人肥充,好顔色。主治:虛羸瘦弱,乏氣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