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白皮汁十味煎

桑白皮汁十味煎

SANG BAI PI ZHI SHI WEI JI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偏寒 (0.6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8%
胃經 24%
脾經 15%
心經 12%
肝經 8%
腎經 4%
膀胱經 4%
大腸經 3%
肺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肝經
腎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桑白皮汁十味煎方劑中加入地骨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地骨皮性寒,味甘,歸肺、肝經,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止血的功效。與桑白皮、杏仁等藥材共同作用,可加強清肺熱、止咳化痰、涼血止血的作用,有效治療肺熱咳嗽、咯血、吐血等症狀。
  2. 滋陰潤燥,生津止渴: 地骨皮還具有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的功效,可緩解因肺熱燥咳引起的口渴、咽乾等症狀,並能促進津液生成,潤滑呼吸道,改善咳嗽症狀。

桑白皮汁十味煎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潤燥止咳:桑白皮汁十味煎以清熱解毒、潤肺止咳為主,生地黃性寒,能清熱涼血,滋陰潤燥,與桑白皮、杏仁等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清熱潤肺、止咳化痰的效果。
  2. 緩解燥熱傷肺:部分咳嗽患者因肺熱燥咳,導致口乾咽燥、痰黏難咳,生地黃的滋陰潤燥功效能緩解肺熱,並促進津液生成,使痰液稀釋,利於咳出。

桑白皮汁十味煎中加入麥門冬,是基於其潤肺止咳、養陰生津的功效,與方劑整體的治療目標相輔相成。

桑白皮汁十味煎主治燥熱傷肺,咳嗽痰稠,咽喉不利等症。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清心除煩、生津止渴之效。其潤肺功效可輔助桑白皮清熱化痰,而養陰生津則可緩解燥熱傷肺所致的咽喉乾燥、口渴等症狀,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

桑白皮汁十味煎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緩和桑白皮寒涼之性:桑白皮性寒,味苦,有清熱化痰、利水消腫之功。生薑性溫,味辛,可溫中散寒,助藥力行於氣血,以緩解桑白皮寒涼之性,避免傷脾胃。
  2. 增強止咳化痰效果:生薑辛溫,可發散風寒,溫肺化痰,與桑白皮同用,可相輔相成,提高止咳化痰的功效。

因此,桑白皮汁十味煎中加入生薑,不僅可以調節藥性,更能提高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桑白皮汁十味煎中包含竹瀝,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瀉火,潤肺止咳: 竹瀝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瀉火、潤肺止咳之效。桑白皮汁亦有清肺熱、止咳嗽之功,二者合用,相輔相成,增強清熱潤肺之效。

二、 減緩藥性,利於吸收: 竹瀝甘寒,可減緩藥性,使藥物更易於吸收,減少刺激性。此外,竹瀝能使藥液更為滑潤,有助於藥物下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桑白皮汁十味煎方中加入葛根,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表,生津止渴:桑白皮汁十味煎主治外感風熱,證見發熱、咳嗽、口渴等。葛根性涼,味甘,具有清熱解表、生津止渴之功效,可輔助桑白皮清熱解表,緩解口渴症狀。
  2. 宣肺透疹,利水消腫:葛根還具有宣肺透疹,利水消腫之效。對於外感風熱導致的疹子、水腫等症狀,葛根可促進疹子透發,利水消腫,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況。

因此,桑白皮汁十味煎方中加入葛根,可增強其清熱解表、生津止渴、宣肺透疹、利水消腫之功效,使其更有效地治療外感風熱。

桑白皮汁十味煎中加入蜂蜜,主要是因為以下兩點原因:

  1. 緩和藥性,增進口感: 桑白皮性寒,味苦,服用後易損傷脾胃,蜂蜜性平,味甘,具有潤肺止咳、調和脾胃的功效,可緩解桑白皮的寒涼之性,並改善其苦味,提升藥物的口感,使患者更容易接受。
  2. 增強藥效,促進吸收: 蜂蜜富含葡萄糖、果糖等單糖,可加速藥物成分在體內的吸收和利用,並促進藥物在體內的運行和轉化,從而增強藥效。此外,蜂蜜還具有潤燥滑腸的功效,有助於藥物在體內順暢運行,提高治療效果。

桑白皮汁十味煎方中加入大棗,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緩和藥性:桑白皮性寒,善於清肺熱,但其寒性較烈,容易傷脾胃。大棗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效,可緩解桑白皮的寒性,避免過度寒涼對脾胃造成損傷。
  2. 增強療效:大棗與桑白皮搭配,可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大棗補脾益氣,能增強人體抵抗力,使桑白皮更有效地清肺熱,達到治療咳嗽、喘息等症狀的效果。同時,大棗的甘甜味還能改善藥液口感,使患者更易接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桑白皮汁十味煎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久咳虛損、肺痿初期」之證,其關鍵病機為肺陰耗傷、虛熱內灼、津液不布

  1. 咳嗽經久:久咳傷肺,肺氣先虛,後及肺陰,逐步發展為肺葉枯萎之「肺痿」。
  2. 唾白如雪,細末粘稠:肺陰虧虛,津液不化為正常潤澤之液,反凝為黏稠白沫,即《金匱要略》所言「口中反有濁唾涎沫」之肺痿特徵。
  3. 喘息氣上,乍寒乍熱:肺氣虛弱則喘息不穩,陰虛內熱則時發寒熱,屬虛熱擾動之象。
  4. 唇口喉舌乾焦,或唾血:陰虛火炎,灼傷肺絡,津不上承,故口乾、甚則絡損咳血。
  5. 瘦悴、小便赤、毛聳:肺陰虧極,津不養形則消瘦,肺失治節而水道不利,兼虛熱下迫故小便赤;「毛聳」為肺氣不能輸精於皮毛之衰象。

綜合而言,本方針對肺痿初期陰虛燥熱、熱灼津傷之證,以滋陰潤燥、化痰止咳為主,兼清虛熱、補肺氣。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一、主藥對症邏輯

  1. 桑白皮(切)1升 + 地骨皮(切)3升

    • 桑白皮瀉肺平喘,地骨皮清虛熱,合用清肺中伏火,針對「喘息氣上、乍寒乍熱」。
    • 先煎取汁為君,奠定方劑「清潤並行」之基調。
  2. 生地黃汁5升 + 生麥門冬汁2升

    • 生地黃滋陰涼血,麥冬潤肺生津,共為臣藥,大補肺腎之陰,以解「口乾、唾血、瘦悴」等陰虛燥熱之象。
  3. 生葛根汁3升 + 竹瀝3升

    • 葛根升津舒筋,竹瀝化痰通絡,針對「黏稠白沫」之痰熱膠結,化痰兼助津液上承

二、佐使調和邏輯

  1. 生薑汁1升 + 大棗膏1升

    • 生薑辛散化痰,大棗補脾益氣,取「培土生金」之意,助肺氣化源,防滋陰藥礙胃。
  2. 白蜜1升 + 牛酥3合

    • 白蜜潤燥解毒,牛酥(乳酯)補虛潤肺,二者質地黏稠,固護陰液,並使藥效緩釋於喉肺。

三、煎服法設計

  1. 先煎汁、後合熬:桑白皮、地骨皮先煎澄清,去其苦寒之性,留清潤之用;再合入其他汁液微火濃縮,使藥性緩和持久
  2. 含服法:取「胡桃大」含咽,使藥液直接濡養咽喉肺系,適合「津枯肺燥」之急;「晝間亦得服」則兼顧全天調理。

四、整體治療原理

全方以**「清熱不傷陰,潤燥不滯痰」**為核心,通過:

  1. 養陰潤肺(地黃、麥冬、蜜酥)
  2. 清火化痰(桑白皮、地骨皮、竹瀝)
  3. 補氣生津(薑棗、葛根)
    三步並舉,標本兼顧,契合肺痿「虛、燥、熱、痰」之複雜病機。

總結

桑白皮汁十味煎為肺痿初期之專方,其組方邏輯嚴謹,既承襲漢唐「汁液煎膏」之古法,又針對陰虛肺燥之證,配伍層次分明。現代或可延伸應用於慢性支氣管炎、肺纖維化、放射性肺損傷等屬肺陰虧虛、虛熱夾痰者,然需辨證精準,不可濫用。

傳統服藥法


桑白(切)1升,地骨皮(切)3升(二味用水七升熟煎,取3升汁,去滓澄清),生地黃汁5升,生麥門冬汁2升,生薑汁1升,竹瀝3升,生葛根汁3升,白蜜1升,牛酥3合,大棗膏1升。
上取生地黃汁以下,生葛根汁以上,於微火上和煎減半,內桑白皮等二物汁和煎之,三分減一,內酥蜜棗膏,攪之勿停手,得如稠飴狀,置別器中收貯。
每取胡桃大,於臨臥時含之,細細咽津,稍加至雞子大。晝間服之亦得。
忌蕪荑。
本方方名,《醫林纂要》引作「桑皮十味煎」。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肺止咳、生津潤燥的功效,但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咳血小便顏色偏黃氣喘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肺癌咳嗽多痰四肢痿軟無力舌苔乾燥(舌乾)

相同名稱方劑


桑白皮汁十味煎, 出處:《外台》卷九引《許仁則方》。 組成:桑白(切)1升,地骨皮(切)3升(2味用水7升熟煎,取3升汁,去滓澄清),生地黃汁5升,生麥門冬汁2升,生薑汁1升,竹瀝3升,生葛根汁3升,白蜜1升,牛酥3合,大棗膏1升。 主治:咳嗽經久,將成肺痿,晝夜咳嗽不斷,唾白如雪,細末粘稠,喘息氣上,乍寒乍熱,發作有時,唇口喉舌乾焦,亦或唾血,漸覺瘦悴,小便赤,顔色青白,毛聳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