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葛根湯

生葛根湯

SHENG GE GE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0.47)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7%
肺經 27%
脾經 15%
心經 11%
肝經 11%
膀胱經 7%
胃經
肺經
脾經
心經
肝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生葛根湯中包含葛根,主要是利用其解肌退熱生津止渴的功效。

葛根味甘性涼,具有解肌發表的特性,可以疏散風熱,緩解感冒初期的發熱、頭痛、惡寒、鼻塞等症狀。同時,葛根還有生津止渴的作用,可緩解因風熱上擾導致的口渴、咽乾等症狀。

因此,生葛根湯中加入葛根,可以有效地治療風熱感冒,達到解肌退熱、生津止渴的效果。

生葛根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解表散寒: 生葛根性寒,善於解肌退熱,但寒涼之性易傷陽氣。生薑性溫,可助葛根解表散寒,溫陽助氣,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傷陽。
  2. 和胃止嘔: 生葛根解肌退熱時,有時會出現胃氣不和、嘔吐的現象。生薑辛溫,可溫中止嘔,和胃降逆,防止葛根寒涼之性影響脾胃。

因此,生薑的加入,既能協調葛根的寒涼之性,又能保護脾胃,使生葛根湯療效更佳。

生葛根湯中加入竹瀝,是基於其清熱解毒、利咽止渴之效。

竹瀝為竹子經火炙後流出的液體,性寒涼,味甘微苦,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止渴、降火生津的作用。

葛根性涼,主解肌發表、透疹消腫,但其清熱力較弱,而竹瀝能增強葛根的清熱解毒之效,並可緩解葛根的寒涼之性,使其更適合於熱病初期,或因熱毒壅盛而導致咽喉腫痛、口渴等症。

因此,生葛根湯中加入竹瀝,可使方劑清熱解毒、利咽止渴的功效更為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生葛根湯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中風初得病1-2日」,症見「不能言語、手足不遂、精神昏恍」,屬風邪驟中、經絡壅滯之證。其病機為風痰阻竅,氣血逆亂,導致神明失司、肢體失用。方中以生葛根通絡解肌,生薑汁散寒開竅,竹瀝滌痰醒神,三藥協力,共奏祛風化痰、通絡醒腦之效。

組成與治療邏輯

  1. 生葛根(主藥)

    • 性味辛甘涼,入陽明經,能「解肌發汗,舒筋通絡」(《神農本草經》)。中風初期,風邪客於經絡,葛根可疏散外風,緩解筋脈拘急,改善手足不遂。
    • 其汁液生用,更能清熱生津,防止風邪化熱傷陰,兼能提振脾胃清陽之氣,助氣血上達頭面,改善言語蹇澀。
  2. 生薑汁(輔藥)

    • 性辛溫,善「開痰下氣,通神明」(《本草備要》)。中風痰壅神昏,生薑汁能溫散寒痰,醒腦開竅,助葛根外散風邪,內化痰濕。
    • 其辛辣之性可刺激氣血運行,與葛根協同疏通經絡,緩解肢體痿痺。
  3. 竹瀝(佐使藥)

    • 性甘寒,為「痰家聖劑」(《本草衍義》),長於清熱化痰、透達經絡。中風痰熱蒙蔽清竅,竹瀝能滌除痰濁,醒神開喑,針對言語不能、精神昏恍。
    • 其質地滑利,可引藥力直達病所,與生薑汁一溫一寒,制衡藥性,共化痰涎。

配伍原理與治療方向

此方以「解肌通絡」為主,「化痰開竅」為輔,針對中風初期風痰交阻的病機特點:

  • 祛邪通路:葛根從表疏散風邪,生薑從裡溫化寒痰,竹瀝從內清化痰熱,三藥分消風痰之勢。
  • 恢復功能:通絡以利肢體,化痰以醒心神,標本兼顧,促使氣血復常,神明得安。

總結:生葛根湯以簡潔配伍,直擊中風初期的風痰閉阻證,體現「急則治標」思路,通過解肌、化痰、通絡三者協同,為後續調治奠定基礎。

傳統服藥法


生葛根1挺(長1尺3寸),生薑汁2大合,竹瀝2大升。
上先取生葛根,洗淨,搗碎,榨取汁令盡,和竹瀝、生薑汁綿濾之,細細暖服之,不限次數及食前食後。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適用於風熱內閉、痰熱壅盛、肝陽上亢所致的中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陽。
  •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半身或下肢麻木昏迷

相同名稱方劑


生葛根湯, 出處:《醫心方》卷三引《極要方》。 組成:生葛根1挺(長1尺3寸),生薑汁2大合,竹瀝2大升。 主治:中風,得病1-2日,不能言語,手足不遂,精神昏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