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芥子竹瀝湯中加入竹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竹瀝性寒,味甘,入心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功效。芥子性溫,辛散,入肺經,有發散風寒、宣肺止咳的功效。二者合用,可清熱解毒,宣肺止咳,適用於外感風熱或痰熱壅肺所致的咳嗽、喘息、痰黃稠等症。
- 利咽開音: 竹瀝能清熱利咽,化痰開音,有助於緩解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芥子辛散,有助於疏通經絡,促進痰液排出。二者合用,可利咽開音,適用於痰熱阻肺所致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
芥子竹瀝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是為了緩解竹瀝的寒涼之性。
竹瀝味甘性寒,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功效,但其寒涼之性容易損傷脾胃陽氣,造成胃寒、腹痛等症狀。生薑味辛性溫,入肺脾經,具有溫中散寒、化痰止咳的功效,能中和竹瀝的寒性,保護脾胃不受寒涼之氣侵襲,使藥物更安全有效地發揮療效。
芥子竹瀝湯中加入白芥子,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 辛溫散寒,宣肺止咳: 白芥子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溫肺化痰、散寒止咳之功效。對於風寒咳嗽、痰多粘稠者,可有效驅散寒邪,宣通肺氣,化解痰液,緩解咳嗽。
- 疏風解表,止痛消腫: 白芥子還具有疏風解表之效,可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同時,其還有止痛消腫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引起的疼痛腫脹。
綜上所述,白芥子在芥子竹瀝湯中起到了溫肺化痰、止咳祛風、消腫止痛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可有效治療風寒咳嗽、痰多粘稠、頭痛鼻塞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芥子竹瀝湯》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痰注」證,即濕痰與瘀血互結,流竄經絡所致病症。其關鍵病機為「痰瘀阻絡」,痰性黏滯易阻氣機,瘀血內停則血行不暢,二者相兼,故見:
- 手足牽引:痰瘀痹阻經脈,氣血不通,筋脈失養而拘急。
- 四肢麻木:痰濕鬱遏陽氣,瘀血阻滯營衛,肌膚失於濡潤。
- 骨節串疼或腫痛:痰濁流注關節則腫,瘀血凝滯則痛,且痛處遊走(串疼)為風痰特徵。
此證屬「本虛標實」,以痰瘀實邪為主,病程較久,需化痰通絡、活血化瘀並施,兼顧溫通以助消散。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白芥子(君藥)
- 性辛溫,專入肺經,能「利氣豁痰、散結通絡」,尤善化「皮裡膜外之痰」。
- 針對痰濕流注,其辛散溫通之力可破痰結,助氣血運行。
淡竹瀝、黃荊瀝(臣藥)
- 淡竹瀝:甘寒清熱,善祛經絡痰熱,與白芥子一溫一寒,既制辛溫之燥,又增化痰之效。
- 黃荊瀝(牡荊瀝):性平偏涼,祛風化痰、通絡止痛,助竹瀝加強滌痰作用,兼緩肢體麻木。
生薑汁、陳紹酒(佐使藥)
- 生薑汁:辛溫散寒,能「開痰下氣」,助白芥子溫散痰濕,兼和中以防竹瀝寒涼傷胃。
- 陳紹酒:溫經活血,增強行氣化瘀之力,引藥入血分以通絡。
配伍大活絡丹
- 大活絡丹為「祛風濕、益氣血、通絡止痛」之劑,與本方相配,標本兼治:
- 本方化痰瘀以治標,大活絡丹補虛通絡以固本。
- 大活絡丹為「祛風濕、益氣血、通絡止痛」之劑,與本方相配,標本兼治:
推理方義與機理
- 溫通化痰:白芥子、生薑汁辛溫開泄,瓦解痰結;竹瀝、黃荊瀝滌痰通絡,清除經絡痰濁。
- 活血行氣:陳紹酒活血,與白芥子協調氣血,改善瘀阻;痰消則氣順,瘀去則血行。
- 通絡止痛:痰瘀既除,經絡得通,麻木腫痛自緩,配合大活絡丹助長效鞏固。
全方以「痰瘀並治」為核心,辛溫而不燥烈,清化兼顧通導,適合痰濕挾瘀之久痹,體現「通絡貴在化痰瘀」的治療思想。
傳統服藥法
淡竹瀝3瓢,黃荊瀝2瓢,生薑汁4滴,陳紹酒2小匙,白芥子8分。
用白芥子煎取清湯,重燉3汁,陳紹酒和服,日2次,夜1次,以此湯送服大活絡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芥子竹瀝湯, 出處:《重訂通俗傷寒論》。 組成:淡竹瀝3瓢,黃荊瀝2瓢,生薑汁4滴,陳紹酒2小匙,白芥子8分。 主治:痰註,濕痰挾瘀血流註經絡,日久見手足牽引,四肢麻木,骨節串疼,或腫而痛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