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五重膏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助藥力: 生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和胃止嘔之效。五重膏多用於寒邪入侵、脾胃虛寒所致的病症,加入生薑可溫暖脾胃,增強藥效,使藥物更易被吸收。
- 調和藥性,減少副作用: 生薑可調和藥性,避免其他藥材的寒涼之性過於強烈,減少藥物對胃部的刺激,降低副作用。
五重膏方劑中包含乾薑,主要原因有二:
- 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五重膏多用於寒邪內侵、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狀,乾薑在此起到溫中散寒、助脾胃消化吸收的作用。
- 化痰止咳:乾薑還具有一定的化痰止咳作用,能夠溫肺化痰,對於寒痰咳嗽、胸悶氣喘等症狀有一定的療效。五重膏中加入乾薑,可增強其化痰止咳的作用,有助於緩解患者的呼吸道症狀。
五重膏中加入胡椒,主要原因如下:
- 溫中散寒,祛風止痛:胡椒性溫,具有溫中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五重膏主要用於治療寒濕痺痛、胃寒腹痛等症,胡椒的加入可增強方劑的溫中散寒作用,促進氣血流通,緩解疼痛。
- 增強藥效:胡椒辛辣,具有開胃消食、化痰止咳的作用。在五重膏中,胡椒可以促進其他藥材的藥效發揮,增強方劑整體的治療效果。
五重膏方劑中包含白芥子,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溫肺化痰:白芥子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溫肺散寒、化痰止咳的功效。五重膏主治風寒咳嗽、痰多粘稠,白芥子可以溫肺散寒,促進痰液稀釋排出,達到止咳化痰的目的。
- 宣肺通竅:白芥子辛散,具有宣肺通竅的作用,可以幫助打開肺氣,使氣機通暢,改善呼吸道阻塞,有利於痰液的排出。五重膏中的其他藥物,如白芷、蒼耳子等,也具有宣肺通竅的作用,白芥子與之相配,可以增強宣肺通竅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五重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虛勞」,即氣血陰陽俱虛所致的慢性衰弱病症,表現為體瘦神疲、畏寒肢冷、食欲不振、久病不愈等。古代醫家以「五重包裹」之獨特製法,結合血肉有情之品與辛溫藥物,旨在峻補元氣、溫陽散寒,尤適陽氣衰微、臟腑功能低下者。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藥物配伍核心
- 大鮒魚:甘溫補脾,利水消腫,取「以形補形」之意,滋養氣血。
- 辛溫藥組(生薑、乾薑、胡椒、白芥子/川椒、獨頭蒜):協同溫裡散寒,化飲通絡,助陽氣生發。生薑散表寒,乾薑溫裡陽,胡椒暖胃,白芥子化痰濕(或川椒溫下焦),獨頭蒜行滯氣,共解虛勞之陰寒凝滯。
五重包裹製法之邏輯
- 層遞滲透:魚→雞→牛羘(牛胃)→黃狗→牛皮,形成遞進式「封藏」結構。中醫認為,動物臟器對應人體功能(如雞補脾、狗肉壯陽、牛皮固表),逐層燉煮可使藥性由內向外滲透,並藉血肉之品補益精氣。
- 冬令封藏之理:限定於「冬至後,立春前」使用,因冬季陽氣內蟄,此膏藉天時之閉藏,使藥力深達骨髓,驅寒固本。
三、推理可能功效機制
- 補陽通滯:辛溫藥群破除寒凝血瘀,改善虛勞者肢冷腹痛;血肉之品填補精血,尤其適合脾胃虛寒兼氣血不足者。
- 載藥上行下達:通過五重動物組織的「引經」作用,藥力可遞送於三焦,如狗肉引火歸元、牛皮斂汗固表,形成周身溫煦之效。
- 特殊工藝增效:長時間密封燉煮,使小分子藥性成分充分融合,兼具「膏方」滋膩與「灸法」溫通特點,針對沉痾緩圖見效。
總結:五重膏以「內溫外固」為綱,透過食材與藥材的多層次結合,體現古代「藥食同源」與「象思維」的治療智慧,尤其適用於陽虛為主之虛勞重症。
傳統服藥法
大鮒魚1尾(去鱗及內腸),生薑1錢,乾薑1錢,胡椒1錢,白芥子(或雲川椒)1錢,獨頭蒜1錢。
上為末,盛於鮮魚內,以線縫之,鮒魚盛於陳黃雞腹中縫之,黃雞盛於牛羘一部內縫之,羘亦盛於黃狗腹內縫之,雞、狗去內腸一如鮒魚,熟制,黃狗盛於牛皮一領內縫之,以刀亂刺開穴,俾通
冬至後,立春前不可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五重膏性溫熱,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五重膏, 出處:《濟眾新編》卷二。 組成:大鲋魚1尾(去鱗及內腸),生薑1錢,乾薑1錢,胡椒1錢,白芥子(或雲川椒)1錢,獨頭蒜1錢。 主治:虛勞。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