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追風逐濕膏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行氣止痛: 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之功。追風逐濕膏多用於治療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等症,木香可疏通經絡,散寒止痛,減輕疼痛症狀。
2. 理氣燥濕: 木香還有燥濕止瀉的功效,可燥濕化痰,祛除體內濕氣。追風逐濕膏中的其他藥材如川芎、羌活、防風等,也具有祛風散寒、燥濕止痛的作用,與木香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追風逐濕膏中包含胡椒,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功效:
- 溫經散寒: 胡椒辛溫,可溫暖經絡,驅散寒邪,適用於風寒濕邪所致的痹痛、麻木等症狀。
- 消腫止痛: 胡椒性溫,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可有效緩解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和腫脹。
因此,追風逐濕膏中加入胡椒,可起到溫經散寒、消腫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病症。
追風逐濕膏中加入白芥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散寒,止痛止癢: 白芥子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痛之功效。對於風寒溼邪引起的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皮膚瘙癢等症狀,白芥子能起到溫經散寒、驅散風寒溼邪的作用,緩解疼痛和瘙癢。
2. 行氣活血,消腫止痛: 白芥子還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對於風寒溼邪導致的局部腫脹、疼痛,白芥子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腫脹,緩解疼痛。
綜上所述,白芥子在追風逐濕膏中能夠起到祛風散寒、止痛止癢、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增強方劑的整體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追風逐濕膏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追風逐濕膏為外用膏藥,主要針對風寒濕邪所致的各種筋骨關節症狀,其傳統功效主治包括:
- 骨節疼痛:風寒濕邪侵襲關節,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的關節疼痛腫脹
- 濕痹麻木:濕邪偏重引起的痹證,表現為肢體沉重、皮膚麻木不仁
- 筋孿:筋肉攣急抽掣,因寒邪收引或氣血不通所致
此膏藥通過外貼患處,達到驅散風寒濕邪、疏通經絡氣血的效果,七日內可見療效。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主要藥物分組與作用
驅寒祛風組:
- 麻黃、川烏、草烏、桂枝:辛溫發散,驅逐深層寒濕
- 羌活、獨活、白芷、細辛:祛風除濕,專治肢體痛痹
- 風藤(海風藤):祛風濕、通經絡
除濕化痰組:
- 蒼朮、半夏、南星:燥濕化痰,針對濕邪停聚
- 蓖麻子:消腫拔毒,通絡止痛
活血通絡組:
- 當歸、大黃:活血化瘀,大黃兼清鬱熱
- 豨簽草:祛風濕、利關節
- 乳香、木香:行氣活血止痛
引藥透皮組:
- 蔥汁、生薑汁:辛散走表,助藥穿透
- 松香、輕粉:作為基質助滲透
溫經散結組:
- 胡椒、白芥子:溫化痰濕,散結止痛
治療原理推論
宣散透達:麻黃、川烏、草烏等辛溫大熱之品,配合蔥薑汁,能深入筋骨驅散寒濕;桂枝引藥達四肢末端。
逐濕化痰:蒼朮、半夏、南星針對濕邪停留形成的痰濕病理產物,防止濕聚成痰加重痹阻。
活血行氣:當歸、乳香等改善局部氣血循環,化解因風寒濕導致的氣滯血瘀。
局部刺激:白芥子、胡椒等產生溫熱刺激,促進血液循環;蓖麻子刺激皮膚助藥物吸收。
透皮吸收:香油、黃丹、松香形成的膏藥基質,使藥物成分緩釋並持久發揮作用,通過體表經絡內達病所。
配伍特點
- 峻烈與溫和並用:川烏、草烏等劇毒藥與當歸等養血藥相配,既增強藥效又緩和毒性
- 內治外治結合:雖為外用,但組方遵循內服方劑的配伍原則,考慮氣血痰濕全面調理
- 動靜相兼:既有麻黃、羌活等走竄之品,又有當歸等養血柔筋之藥,避免過燥傷陰
此膏藥集中醫傳統外治法之大成,通過皮膚給藥直達病所,避免內服峻烈之品的毒性,體現了"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中醫治療思想。
傳統服藥法
豨簽草3兩,麻黃3兩,川烏3兩,草烏3兩,風藤3兩,半夏3兩,南星3兩,羌活3兩,蓖麻子(打碎)3兩,桂枝3兩,獨活2兩,細辛2兩,當歸2兩,白芷2兩,蒼朮2兩,大黃2兩。
上藥各切咀片,用蔥汁、生薑汁各二碗拌藥,先浸一宿,次日用香油半斤,同藥入鍋內,慢火煎至蔥、薑汁將乾不爆時,油方與藥相煎,滓枯為度;細絹濾清,每油一斤,下飛過炒丹十兩為準配用;再將前油入鍋內煎滾,以油滴水成珠不散方下黃丹,徐徐攪入,其膏已成;再下松香淨末一斤四兩,再同熬化,取下鍋來,以盆頓穩,再下乳香、木香、胡椒、輕粉各末二兩,白芥子細末四兩,漸入攪勻,傾入鉢內盛貯。
漸用熱湯頓化,綾緞報貼。7日後,諸病可痊,百發百中。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溫,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追風逐濕膏, 出處:《外科大成》卷二。 組成:兩聖膏1斤,木香1兩,胡椒1兩,白芥子2兩。 主治:骨節疼痛,濕痹麻木,筋孿。
追風逐濕膏, 出處:《外科正宗》卷三。 組成:豨簽草3兩,麻黃3兩,川烏3兩,草烏3兩,風藤3兩,半夏3兩,南星3兩,羌活3兩,蓖麻子(打碎)3兩,桂枝3兩,獨活2兩,細辛2兩,當歸2兩,白芷2兩,蒼朮2兩,大黃2兩。 主治:風寒暑濕相傷,以致骨節疼痛,筋攣不能步履,或麻木濕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