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追風逐濕膏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行氣止痛: 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之功。追風逐濕膏多用於治療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等症,木香可疏通經絡,散寒止痛,減輕疼痛症狀。
2. 理氣燥濕: 木香還有燥濕止瀉的功效,可燥濕化痰,祛除體內濕氣。追風逐濕膏中的其他藥材如川芎、羌活、防風等,也具有祛風散寒、燥濕止痛的作用,與木香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追風逐濕膏中包含胡椒,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功效:
- 溫經散寒: 胡椒辛溫,可溫暖經絡,驅散寒邪,適用於風寒濕邪所致的痹痛、麻木等症狀。
- 消腫止痛: 胡椒性溫,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可有效緩解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和腫脹。
因此,追風逐濕膏中加入胡椒,可起到溫經散寒、消腫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病症。
追風逐濕膏中加入白芥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散寒,止痛止癢: 白芥子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痛之功效。對於風寒溼邪引起的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皮膚瘙癢等症狀,白芥子能起到溫經散寒、驅散風寒溼邪的作用,緩解疼痛和瘙癢。
2. 行氣活血,消腫止痛: 白芥子還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對於風寒溼邪導致的局部腫脹、疼痛,白芥子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腫脹,緩解疼痛。
綜上所述,白芥子在追風逐濕膏中能夠起到祛風散寒、止痛止癢、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增強方劑的整體療效。
主治功效
追風逐濕膏,中藥方劑之一,主要成分包括木香、胡椒、白芥子。
白芥子性溫,味辛,具有溫補陽氣、溫化寒痰、補益脾胃、行氣通絡、利水消腫等功效。適用於痰飲咳喘、胸脅脹滿疼痛、反胃嘔吐、中風不語、肢體痺痛麻木、腳氣、陰疽、腫毒、跌打腫痛、陽虛體質、陽虛下陷、脾胃虛弱、寒濕痹痛、老年咳嗽、氣逆痰痞、風濕涎痰等症狀。白芥子辛溫發散,走肺胃經,散寒邪,補陽氣,溫脾胃,消積食,化痰止咳。外用有活血通絡,消炎止痛之功。
胡椒性溫,具有溫裡溫中、補陽、解毒、降氣、溫中散寒、下氣消痰等功效。胡椒辛熱,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下氣止瀉,止呃止嘔,解毒之功。胡椒辛溫,能益脾胃,降氣行痰,溫中止瀉。胡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之功。胡椒,味辛性熱,入肺、胃經,具有下氣消痰的作用。
木香性溫、味辛,歸脾、胃、大腸經,具有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等功效。木香主要用於治療胸腹脹滿、嘔吐腹瀉、腹脹滿痛、脾胃不和、氣滯血瘀、濕熱瀉痢、裡急後重、脾虛食少、消化不良、風寒咳嗽、哮喘、情志不舒、鬱鬱寡歡等證狀。
追風逐濕膏,具有骨節疼痛、濕痹麻木、筋孿等功效。骨節疼痛是指骨骼關節部位的疼痛。濕痹麻木是指由於濕邪侵襲經絡,導致肢體麻木不仁的病症。筋孿是指肌肉或肌腱發生痙攣,導致疼痛和活動受限。追風逐濕膏通過溫補陽氣、溫化寒痰、補益脾胃、行氣通絡、利水消腫等作用,緩解骨節疼痛、濕痹麻木、筋孿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豨簽草3兩,麻黃3兩,川烏3兩,草烏3兩,風藤3兩,半夏3兩,南星3兩,羌活3兩,蓖麻子(打碎)3兩,桂枝3兩,獨活2兩,細辛2兩,當歸2兩,白芷2兩,蒼朮2兩,大黃2兩。
上藥各切咀片,用蔥汁、生薑汁各二碗拌藥,先浸一宿,次日用香油半斤,同藥入鍋內,慢火煎至蔥、薑汁將乾不爆時,油方與藥相煎,滓枯為度;細絹濾清,每油一斤,下飛過炒丹十兩為準配用;再將前油入鍋內煎滾,以油滴水成珠不散方下黃丹,徐徐攪入,其膏已成;再下松香淨末一斤四兩,再同熬化,取下鍋來,以盆頓穩,再下乳香、木香、胡椒、輕粉各末二兩,白芥子細末四兩,漸入攪勻,傾入鉢內盛貯。
漸用熱湯頓化,綾緞報貼。7日後,諸病可痊,百發百中。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溫,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追風逐濕膏, 出處:《外科大成》卷二。 組成:兩聖膏1斤,木香1兩,胡椒1兩,白芥子2兩。 主治:骨節疼痛,濕痹麻木,筋孿。
追風逐濕膏, 出處:《外科正宗》卷三。 組成:豨簽草3兩,麻黃3兩,川烏3兩,草烏3兩,風藤3兩,半夏3兩,南星3兩,羌活3兩,蓖麻子(打碎)3兩,桂枝3兩,獨活2兩,細辛2兩,當歸2兩,白芷2兩,蒼朮2兩,大黃2兩。 主治:風寒暑濕相傷,以致骨節疼痛,筋攣不能步履,或麻木濕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