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丸

TAO HUA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2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極熱 (6.4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7%
胃經 17%
腎經 11%
肝經 11%
肺經 11%
大腸經 11%
心經 11%
三焦經 5%
脾經
胃經
腎經
肝經
肺經
大腸經
心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桃花丸是中藥方劑中的一個重要配方,主要用於療效方面,尤其是補血和潤腸通便,具體組成中包含赤石脂,這是其特殊效用的一部分。

赤石脂是一種常用的中藥材,性平,味苦,具有收斂、止血及健脾的功效。其主要成分為多種礦物質,能夠促進腸道健康,改善消化機能,通常用於胃腸不適及出血情況。桃花丸中的赤石脂可以對抗因血虧導致的腸道不通或便祕的情況,從而增強整個方劑的療效。此外,赤石脂還能平衡其他成分的功效,避免過於發散或刺激的作用,達到協同增效的效果。

因此,赤石脂的加入不僅豐富了桃花丸的功能,還使其在臨牀應用中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是調和整體方劑的重要組成。

桃花丸方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桃花丸主要用於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等症。乾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寒邪凝滯所致的腹痛、經行不暢等症狀。
  2. 助藥力:方中其他藥材如桃仁、紅花等,性偏寒涼,容易損傷脾胃。加入乾薑可溫脾胃,增強藥物的吸收利用,避免寒涼之性對脾胃造成損傷。

桃花丸中加入胡椒,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增強藥效:胡椒性溫,味辛辣,具有散寒止痛、溫中散寒的功效。與其他藥材配伍,可增強藥效,有助於驅寒暖胃、溫經活血,治療寒性腹痛、風寒感冒等症狀。

2. 促進藥物吸收:胡椒能刺激胃腸蠕動,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的發揮。同時,胡椒的辛辣味還能刺激唾液分泌,有助於藥物在口腔中充分溶解,更易於吸收。

主治功效


桃花丸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症狀

桃花丸主要用於治療洩瀉,特別是由於腸胃虛弱、寒氣侵入所導致的以下症狀:

  • 下痢赤白: 大便中混有紅白黏液,或排泄物呈白色凍狀,如同魚腦。
  • 臍腹絞痛: 肚臍周圍及腹部劇烈疼痛。
  • 腸滑不禁,日夜無度: 腹瀉頻繁,難以控制,日夜不停。
  • 久痢虛滑: 長期腹瀉,導致身體虛弱,大便滑脫失禁。

治療原理

桃花丸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溫中、收澀、固脫的思路,通過溫暖腸胃、驅散寒邪、收斂止瀉、固澀腸道來達到治療目的。

  • 溫中散寒: 方中乾薑、胡椒性味辛熱,具有溫中散寒的功效,能溫暖脾胃,驅除寒邪,改善脾胃運化功能,減輕腹痛症狀。
  • 收斂止瀉: 赤石脂性味甘溫,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能吸附腸道內的水分和毒素,減少大便次數,改善大便性狀。
  • 固澀腸道: 赤石脂還能固澀腸道,增強腸道的固攝能力,防止滑脫,改善腸滑不禁的症狀。
  • 溫陽止痢:從古文如《金匱翼》提到“寒瀉腹中痛,服諸熱藥以溫中,並不見效,登圊不迭,穢物隨出。此屬下焦,宜桃花丸以溫澀之”,顯示桃花丸的藥性偏溫,對於寒性下痢有較好的療效。

藥物組成分析

  • 赤石脂: 為本方的主藥,既能收斂止瀉,又能固澀腸道,對於寒濕洩瀉、久痢滑脫有較好的療效。
  • 乾薑: 溫中散寒的要藥,能溫暖脾胃,驅除寒邪,改善脾胃功能,與赤石脂配合,加強溫中收澀的作用。
  • 胡椒: 雖未在所有古籍中明確記載,但其具有溫中散寒、健脾開胃的功效,推測可能作為輔助藥物,增強溫中散寒的效果。

總結

桃花丸以溫中散寒、收斂止瀉為主要功效,用於治療腸胃虛弱、寒邪入侵所致的洩瀉、下痢赤白、臍腹絞痛等症狀。其通過溫暖腸胃、驅除寒邪、收斂止瀉、固澀腸道等多重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傳統服藥法


桃花2升,桂心1兩,烏喙1兩,甘草1兩,(一方有白附子1兩,甜瓜子1兩,杏仁1兩,)。
令人潔白光悅。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大豆大。
每服10丸,1日2次,十日易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胰臟炎瘧疾女性不孕症痢疾脫肛月經稀少閉經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痛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大便膿血肚臍周圍腹痛

相同名稱方劑


桃花丸, 出處:《赤水玄珠》卷八。 組成:赤石脂、乾薑、胡椒。 主治:泄瀉。

桃花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八。 組成:良薑、赤石脂、乾薑、五靈脂各等分。 主治:泄瀉不止。

桃花丸, 出處:《千金》卷十五。 組成:赤石脂10兩,乾薑10兩。 主治:冷痢,臍下攪痛。小兒脫肛。

桃花丸, 出處:《雞峰》卷十四。 組成:信砒1錢,粉霜1錢,定粉半兩,黃丹2分,巴豆7個(末,醋內煎黑色,去皮用)。 主治:一切瘧,及赤痢、白痢。

桃花丸, 出處:《千金》卷六。 組成:桃花2升,桂心1兩,烏喙1兩,甘草1兩,(1方有白附子1兩,甜瓜子1兩,杏仁1兩,)。 主治:令人潔白光悅。主治:面黑(黑乾)。

桃花丸, 出處:《聖惠》卷七十二。 組成:桃花3分,蘇合香3分,安息香3分,木香3分,檳榔3分,川芒消3分,水蛭半兩(炒令微黃),虻蟲半兩(炒令微黃,去翅足),鱉甲(塗醋,炙令黃,去裙襕)1兩,麒麟竭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柴胡(去苗)1兩,卷柏1兩,當歸(銼,微炒)1兩,辛夷1兩,白芷1兩,紫石英(細研,水飛過)1兩,禹餘糧(炒,醋拌7遍)1兩,芎藭1兩,牡丹1兩,細辛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羌活1兩,桂心1兩,肉豆蔻(去殼)1兩。 主治:婦人月水不通,無子,由子宮風冷,積血滯于膀胱,故致腰胯疼痛,手腳心熱,背膊妨悶,經絡不調,腹內多氣,四肢乏力,面無血色,及多(黑乾)(黑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