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逐寒蕩驚湯中包含胡椒,主要是因為胡椒性溫熱,具有散寒止痛、溫中止嘔、祛風散寒等功效。
方劑中以溫熱藥物為主,用以驅散寒邪,故加入胡椒以增強溫散寒邪之力,並輔助溫中止嘔,對於寒邪凝滯、心神不寧、驚悸不安等症狀,能起到溫中散寒、止痛安神之效。
此外,胡椒辛溫,能通竅散寒,配合其他藥物,更能促進藥效發揮,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逐寒蕩驚湯中加入乾薑,旨在驅寒止痛,溫中散寒。
乾薑性溫,味辛,歸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止嘔止瀉、祛風濕等功效。寒邪入體,會導致四肢冰冷、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而乾薑的溫熱之性,可溫經散寒,緩解寒邪所致的症狀。此外,乾薑還可溫脾胃,促進消化,增強人體抵抗力,有助於更有效地驅除寒邪,恢復健康。
逐寒蕩驚湯中加入肉桂,是利用其溫熱之性,以達到驅寒止痛、溫通經絡的作用。
肉桂味辛甘,性熱,入心、腎、肝經,具有溫陽散寒、通經活血、止痛止痙的功效。方中加入肉桂,可溫通經絡,驅散寒邪,達到止痛的效果。同時,肉桂也能溫陽補腎,對於寒邪入腎所致的驚悸、失眠等症狀也有較好的改善作用。
因此,肉桂的加入,既能驅寒止痛,又能溫通經絡,是逐寒蕩驚湯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逐寒蕩驚湯中包含丁香,主要原因有二:
- 溫中散寒,開竅醒神: 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開竅醒神之效。對於寒邪內侵、心神不寧、驚悸失眠等症,丁香可溫暖心陽,驅散寒邪,使心神安定,恢復正常。
- 行氣止痛,調和脾胃: 丁香亦有行氣止痛、調和脾胃的功效,能改善因寒邪阻滯導致的胃脘疼痛、食慾不振等症狀。對於寒邪客於胃腸所致的嘔吐、腹痛等,丁香可起到溫中散寒、止痛安胃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逐寒蕩驚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源於《衷中參西錄》,主治小兒「慢驚風」,多因體虛久病、痘疹後調護不當,或誤用寒涼藥物,導致脾胃陽氣受損,出現洩瀉嘔吐、手足抽搦、昏睡露睛等虛寒之證。其病機為「陽衰陰盛」,寒痰內阻,氣機逆亂,進一步轉為「慢驚」危候。此方以溫通散寒為核心,開痰止嘔,回陽救逆,為後續調補脾胃(如加味理中地黃湯)奠定基礎。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分析
- 胡椒(1錢):辛熱入胃、大腸經,善散胸膈寒痰,降逆止嘔,為方中開寒痰、通格拒之主力。
- 炮薑(1錢):溫中守而不走,與乾薑相較,更擅止瀉,助脾胃陽氣恢復。
- 肉桂(1錢):補命門之火,溫通血脈,引火歸元,助全身陽氣布達。
- 丁香(10粒):溫腎暖胃,與胡椒協同降逆止嘔,破解寒凝氣滯。
- 灶心土(伏龍肝)(3兩):以其溫澀之性,煎湯代水,既可溫中止瀉,又能沉降浮越之氣,安定中焦。
配伍邏輯
- 溫散結合:胡椒、丁香辛溫走竄,速破寒痰;炮薑、肉桂溫守緩行,奠定陽氣根基。
- 標本兼顧:針對嘔吐、痰阻之急(標),散寒降逆;同時補火生土(本),防止虛陽脫越。
- 中焦為樞:以灶心土為媒介,既固護脾胃,又協調諸藥溫而不燥,避免陰陽格拒。
治療原理
- 破陰回陽:通過辛熱之品驅逐內寒,通暢胸膈氣機,改善痰阻嘔吐。
- 鎮驚之本:慢驚風因虛寒而動,非外風所致,溫補陽氣則肝風自熄,所謂「土厚風自止」。
- 承上啟下:此方急治後,需接續溫補脾腎(如加味理中地黃湯),方能根除病源。
總結:此方以「溫通降逆」為核心,針對小兒慢驚風的虛寒本質,通過開痰、止嘔、回陽三步,扭轉危候,體現「寒者熱之」「驚者平之」的治療思路。其用藥簡峻,重在速效,為後續調補留足空間。
傳統服藥法
胡椒1錢(研),炮薑1錢,肉桂1錢,丁香10粒(打)。
開寒痰,寬胸膈,止嘔吐,湯驚邪,回元氣。
上四味,用灶心土三兩,煮水澄極清,煎藥大半茶杯,頻頻灌之。一2劑後嘔吐漸止,即其驗也。再服加味理中地黃湯。
慢驚《衷中參西》:族侄蔭霖六歲時,曾患此證。飲食下嚥,胸膈格拒,須臾吐出。如此數日,昏睡露睛,身漸發熱。投以逐寒蕩驚湯原方,盡劑未吐。欲接服加味理中地黃湯,其吐又作。恍悟此藥取之鄉間小藥坊,其胡椒必陳。且只用一錢,其力亦小。遂於食料鋪中,買胡椒二錢,炮薑、肉桂、丁香,仍按原方,煎服一劑。而寒痰開豁,可以受食。繼服加味理中地黃湯,一劑而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服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逐寒蕩驚湯, 出處:《福幼編》。 組成:胡椒1錢(研),炮薑1錢,肉桂1錢,丁香10粒(打)。 主治:開寒痰,寬胸膈,止嘔吐,湯驚邪,回元氣。主治:小兒氣體本虛或久病不癒,或痘疹後,或誤服涼藥,泄瀉嘔吐,轉爲慢驚,清熱敗風,癒治癒危者。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