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脂散

石脂散

SHI ZH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産乳備要》

熱性指數

27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4.5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3%
脾經 23%
心經 15%
肺經 14%
大腸經 8%
腎經 7%
肝經 7%
胃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大腸經
腎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石脂散中包含赤石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赤石脂的止瀉作用:赤石脂性寒,味甘,入脾、胃經,具有收斂固澀、止瀉止帶的功效。石脂散以赤石脂為君藥,可有效治療脾胃虛寒、久瀉不止、滑泄不止等病症。

2. 赤石脂的止血作用:赤石脂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可治療腸胃出血、崩漏不止等症。石脂散中赤石脂的加入,可增強方劑的止血功效,使治療效果更為全面。

石脂散中加入乾薑,主要原因有二:

  1. 溫中止寒:石脂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泄瀉、食少、脘腹冷痛等症狀。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瀉的功效,可以溫暖脾胃,改善寒邪對脾胃的影響,幫助石脂散發揮更好的療效。
  2. 調和藥性:石脂散中含有石脂、滑石等寒涼藥物,容易導致脾胃寒氣加重。乾薑的溫性可以中和藥物的寒性,避免藥性過寒,使藥效更加溫和,減少對脾胃的刺激。

總之,乾薑在石脂散中的作用是溫中止寒,調和藥性,使藥物更有效地治療脾胃虛寒症狀。

石脂散方中,加入糯米,主要是為了其收斂止汗的作用。糯米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 固澀止汗、健脾止瀉 的功效。

方中石脂、滑石等藥材偏寒涼,容易耗傷脾胃陽氣,而糯米的溫性則可中和藥性,避免寒涼之弊,同時亦能加強收斂止汗之效,使藥效更為協調。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石脂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妊娠瀉痢」,即孕婦因脾胃虛寒或氣滯濕阻所導致的腹瀉、痢疾。古代醫家認為,妊娠期間氣血聚養胎元,脾胃機能易弱,若飲食失調或外感寒濕,可致中焦虛寒,升降失司,水穀不化而瀉痢。本方以溫中散寒、行氣和血為核心,兼顧止瀉固腸,且用藥避忌峻烈,以免損胎。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赤芍藥(炒)

    • 用量獨重(四兩),炒後減其寒性,取其「活血行滯、緩急止痛」之功。
    • 針對妊娠瀉痢伴腹痛,既能疏解腸道氣血瘀滯,又可防過溫傷陰。
  2. 乾薑

    • 雖原方用量缺失,然據全方推測,應為「溫中焦、散寒濕」之主藥。
    • 乾薑辛熱,能溫脾陽而止瀉,與赤芍一溫一和,共調寒熱夾雜之病機。
  3. 香附子

    • 行氣解鬱,調暢肝脾氣機。妊娠時胎氣壅滯,易致肝鬱克脾,香附疏肝理氣,助脾胃升降復常。
  4. 加減法

    • 若氣滯明顯(如腹脹),加茴香增強溫通行氣之力,助香附疏解下焦寒凝。
    • 帶下清冷或瀉痢偏寒者,以陳米飲送服,取其甘平養胃、固腸止瀉;阿膠艾湯更添溫經止血之效,適合兼見陰血不足者。

全方配伍特點

  • 溫而不燥:乾薑配炒赤芍,既溫中散寒,又防辛熱動血。
  • 行氣兼和血:香附理氣,赤芍活血,氣血同調以解腹痛裏急。
  • 固腸與疏泄並用:赤芍斂陰,乾薑溫澀,佐以香附防過斂致氣滯,體現「通因通用」之思維。

此方適用於妊娠瀉痢屬「寒濕瘀滯」者,臨床當見大便溏薄或黏液、腹冷痛、舌淡苔白等症,體現古代醫家對妊娠病「治病與安胎並舉」的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赤芍藥4兩(炒),乾薑,香附子2兩。
若要順氣,加茴香。
上為細末。
每服3錢,空心酒下;如帶赤冷,即用陳米飲下,煎阿膠艾湯尤妙。
方中乾薑用量原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陰道炎耳聾白帶子宮下垂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子宮頸炎多痰胸悶脹

相同名稱方劑


石脂散, 出處:《産乳備要》。 組成:赤石脂6錢,乾薑4錢,糯米1合(炒黃)。 主治:妊娠瀉痢。

石脂散,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十。 組成:赤芍藥4兩(炒),乾薑,香附子2兩。 主治:白冷精帶下,陰挺脫出,或青黑黃白,腹下攻痛,胸悶,頭旋眼暈,耳聾啾啾,痰上壅。

石脂散, 出處:《聖惠》卷十八。 組成:白石脂1兩(燒過),烏梅肉半兩(微炒),黃連半兩(去須,微炒),胡粉半兩(炒令微黃),槟榔半兩,訶黎勒半兩(炒,用皮),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熱病下痢膿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