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花湯

草花湯

CAO HUA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一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3.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7%
胃經 27%
肺經 18%
心經 17%
大腸經 8%
脾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草花湯中包含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草花湯中可能含有較為寒涼或燥烈的藥物,加入甘草能起到中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寒涼或燥烈對人體造成損傷。

2. 補氣益脾: 甘草具有一定的補氣益脾功效,可以增強人體的正氣,提高抵抗力,促進疾病的康復。草花湯通常用於治療一些氣虛、脾虛導致的疾病,甘草的加入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總而言之,甘草在草花湯中起到調和藥性、補氣益脾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草花湯中加入赤石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固澀止瀉: 赤石脂性寒,味甘澀,入肺、腎經,具有收斂固澀、止瀉止血的功效。草花湯多用於治療脾胃虛寒、久瀉不止、脫肛、崩漏等症,赤石脂的收斂止瀉作用能有效緩解腹瀉症狀,並起到止血固脫之效。
  2. 清熱解毒: 赤石脂亦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緩解因濕熱蘊結引起的腹痛、痢疾等症狀。草花湯中其他藥物如黃連、黃柏等亦具有清熱解毒之效,赤石脂的加入可增強藥效,更好地達到清熱解毒、止瀉止痛的效果。

草花湯中加入糯米,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

  1. 補脾益氣:糯米性溫和,味甘,入脾經,具有補脾益氣、固澀止瀉的功效。草花湯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虛乏力等症狀,加入糯米能起到補益脾胃、增強體力的作用。
  2. 調和藥性:糯米性溫和,可緩解某些藥材的寒涼或燥烈之性,起到調和藥性、協調藥力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平和、安全,不易傷脾胃。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草花湯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見載於古代傷寒文獻,主治「冬月傷寒8-9日」,邪氣由表入裏,化熱傷陰,導致以下變證:

  1. 腹痛下利,便膿血:寒邪內陷,損傷腸絡,氣血壅滯,形成濕熱痢疾之象。
  2. 喉中作痛:熱毒上攻咽喉,陰津受灼,咽喉失潤。
  3. 心內時煩:裏熱擾及心神,兼陰液不足,虛熱內生而致煩躁。

此證屬「寒熱錯雜,虛實並見」,既因寒邪起病,又因化熱傷陰。方劑設計需兼顧 溫中固脫、清熱和陰、緩急止痛 三個層面。


組成藥物分析與治療原理

1. 甘草(2錢)

  • 甘緩和中:緩解腹痛之急迫,調和脾胃氣機。
  • 清熱解毒:針對咽喉腫痛,甘草能瀉火利咽(如《傷寒論》甘草湯治少陰咽痛)。
  • 益氣生津:緩解陰傷之煩躁,助正氣抗邪。

2. 赤石脂(2錢)

  • 澀腸固脫:主「下利膿血」(《神農本草經》),以其質重沉降,吸附腸道穢濁,修復腸膜。
  • 止血生肌:針對便膿血,直接收斂創面,防止氣血進一步耗損。

3. 糯米(1提)

  • 補虛和胃:糯米甘平,滋養脾胃之陰,緩和赤石脂之燥性。
  • 「益氣止煩」(《本草綱目》):透過補益中焦,間接安定心神。

組方邏輯推理

  1. 標本兼治

    • 治標(急症):赤石脂澀腸止利,針對膿血便;甘草緩急止痛,解決腹痛與喉痛。
    • 治本(體虛):糯米補益脾胃,甘草調和氣血,共扶正氣以祛餘邪。
  2. 寒熱調配

    • 赤石脂性溫,可防過用寒涼傷陽;甘草性平偏涼,中和上炎之熱毒,兩者協調寒熱屬性。
  3. 「甘緩酸收」並用

    • 甘草之「甘」與赤石脂之「酸澀」相配,符合「甘以緩之,澀以固之」的治痢原則(如《傷寒論》赤石脂禹餘糧湯思路)。

此方簡潔卻針對關鍵病機,體現古代「藥簡力專」的用藥思維,適合傷寒後期邪未盡而正已虛的複雜證候。

傳統服藥法


甘草2錢, 赤石脂2錢, 糯米1提。
水煎服。1劑而腹痛除,2劑而喉痛止,3劑而利亦愈,煩自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草花湯性味甘平,有清熱解毒、止血止痛的功效。但是,它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脾胃虛弱。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草花湯, 出處:《辨證錄》卷一。 組成:甘草2錢,赤石脂2錢,糯米1提。 主治:冬月傷寒8-9日,腹痛下利,便膿血,喉中作痛,心內時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