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水膏

QU SHUI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6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6.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胃經 28%
肺經 21%
心經 13%
肝經 7%
脾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去水膏」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功效。去水膏通常由多種藥材組成,性質可能偏寒或燥,甘草能緩和藥性,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度刺激,使藥效更加平和。

2. 補脾益氣: 甘草能補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去水膏的主要作用是利水消腫,而脾胃是水液代謝的關鍵器官,甘草的補脾作用有助於脾胃健運,促進水濕代謝,達到更好的利水效果。

「去水膏」方劑中使用「赤沙糖」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緩和藥性: 赤沙糖性甘溫,可緩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減少對身體的刺激,使藥效更柔和,也更容易被人體吸收。
  2. 補益氣血: 赤沙糖有補益氣血的功效,可補充因疾病或其他原因導致的氣血不足,促進身體的恢復。

此外,赤沙糖還具有潤燥、止渴等功效,也有助於改善疾病症狀,提升療效。

「去水膏」方劑中加入糯米,其原因主要有二:

  1. 健脾益氣,利水滲濕:糯米性溫和,味甘,入脾經,具有補脾益氣、固精止汗、利水滲濕之功效。脾為水谷之氣,脾氣健運,則水濕代謝正常,利於排除體內多餘水分。
  2. 粘稠性強,促進藥物吸收:糯米煮成糊狀後,粘稠性強,可使藥物更好地附著於腸胃,延長藥物在體內停留時間,提高吸收率,增強藥效。

總之,糯米在「去水膏」中起到健脾利水、促進藥物吸收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水腫、腹水等症狀。

主治功效


去水膏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奇效良方》、《仁齋直指方論》及《証治準繩‧瘍醫》等古籍均記載了「去水膏」方劑,其主要功效在於治療癰疽破潰後,因接觸皁角水、其他毒性液體(如驢馬尿糞等)而引起的疼痛及毒邪入侵

組成藥物及治療原理分析:

去水膏由糯米粉、赤砂糖及生甘草組成。三藥合用,協同作用,達到排毒止痛之效。

  • 糯米粉: 古籍記載糯米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消腫之功。在去水膏中,糯米粉主要發揮其利水消腫的作用。癰疽破潰後,若接觸毒液,體內毒邪易於鬱積,糯米粉能幫助排出積聚於瘡口的毒水,促進傷口癒合。 其「補中益氣」作用,也有助於提升機體抵抗力,以應對毒邪侵襲。

  • 赤砂糖 (赤沙糖): 赤砂糖性味甘溫,具有補血養陰、潤燥化痰的功效。在此方中,其主要作用是緩解疼痛,並輔助排毒。甘溫之性可溫煦局部,緩解因毒邪入侵導致的疼痛;潤燥之性,則可減少瘡口乾燥,利於毒邪排出。 砂糖的黏性也利於膏藥的成型和敷貼。

  • 生甘草: 甘草是中藥中的常用藥物,具有調和諸藥、解毒止痛、緩急止咳等功效。在去水膏中,甘草的作用至關重要,它起著調和藥性,解毒止痛,協同其他藥物發揮功效的作用。 甘草的解毒作用,可減輕毒液的毒性;其調和作用,則能使糯米粉和赤砂糖更好地發揮功效,避免藥物之間的相互衝突。

總體治療機理:

去水膏的治療機理在於外敷排毒,內外兼治。 糯米粉利水消腫,促進毒液排出;赤砂糖緩解疼痛,潤澤瘡口;生甘草調和藥性,解毒止痛,三者合力,共同達到治療的目的。 外敷的方式直接作用於患處,將毒液引出體外;同時,藥物本身也具備一定的解毒作用,從而達到內外兼治的效果。方劑中沒有明顯的活血化瘀藥物,主要以利水消腫、解毒止痛為主。

由此可見,去水膏並非單純依靠某一藥物來發揮功效,而是通過三種藥物協同作用,發揮其獨特的治療效果,針對癰疽破潰後毒邪入侵的情況,達到排毒止痛,促進傷口癒合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甘草(生,為末)1分,砂糖3分,糯米粉3分。
上為膏。
攤在絹上貼之。毒水自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癰疽破穴後,誤飲皂角水及諸毒水,以致疼痛;驢馬汗及尿糞一切青水。
  2.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其他不良反應。
  3. 本方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癤和癰

相同名稱方劑


去水膏, 出處:《直指》卷二十二。 組成:甘草(生,爲末)1分,砂糖3分,糯米粉3分。 主治:癰疽破穴後,誤飲皂角水及諸毒水,以致疼痛;驢馬汗及尿糞一切青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