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發疹紫草散中包含紫草,主要原因在於紫草的藥性與功效:
- 清熱涼血:紫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的功效,對於因熱毒蘊結而引起的發疹、瘡瘍、濕疹等皮膚病症,具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 活血化瘀:紫草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皮膚組織的營養供應,有助於傷口癒合,減輕炎症反應。
因此,紫草被用於發疹紫草散中,可以起到清熱涼血、解毒消腫、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治療發疹、瘡瘍、濕疹等皮膚病症有良好的效果。
發疹紫草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緩解藥性: 紫草性寒涼,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效,但長期或過量使用可能寒涼傷胃。甘草性平味甘,具有調和藥性、緩解寒涼之功,能減輕紫草對胃部的刺激,避免寒涼過甚,確保藥物安全有效。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和中緩急的作用,能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傷口癒合,與紫草的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發疹、消腫止痛的效果。
發疹紫草散中加入糯米,主要有兩個原因:
- 增強收斂止癢作用: 糯米性涼,具有收斂止癢的功效。紫草本身也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癢的作用,與糯米搭配,可以增強止癢效果,緩解皮膚瘙癢。
- 輔助藥物吸收: 糯米研磨成粉後,可以吸附藥物成分,有助於藥物更有效地滲透皮膚,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發疹紫草散中加入糯米,有助於提高藥效,更有效地治療皮膚發疹等問題。
發疹紫草散中包含黃耆,主要原因有二:
- 補氣固表: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效。發疹時,患者常伴有氣虛、表虛之症,導致皮疹易發、不易癒合。黃耆能補益正氣,固護肌表,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皮疹消退。
- 促進癒合:黃耆有託毒生肌作用,能促進傷口癒合,對於發疹引起的皮膚損傷有修復作用。同時,黃耆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營養,有利於皮疹的消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發疹紫草散」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要用於「麻疹」與「痘瘡黑陷」,尤其針對「氣血虛弱」導致瘡疹無法透發之症。古代醫籍如《普濟方》、《明醫雜著》、《景岳全書》均載其異名(如發斑紫草散、紫草化毒散),而主治核心不離「透疹解毒,補氣托毒」,適用於疹痘因正氣不足而內陷、色澤晦暗(黑陷)或遲遲不透發者。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紫草:
- 主藥,性寒味甘鹹,入心、肝經。
- 功能涼血活血、解毒透疹,為傳統治療麻疹、痘瘡之要藥。其有效成分(如紫草素)能促進皮膚血液循環,助疹毒外透,改善「黑陷」之瘀熱內閉狀態。
黃耆:
- 臣藥,性溫味甘,入脾、肺經。
- 益氣固表,補虛托毒。針對「氣血虛弱」之本,透過補氣提升機體驅邪能力,使瘡疹得以透發,與紫草協同形成「清透兼補」之效。
甘草:
- 佐使藥,甘平調和,益氣解毒。
- 緩和紫草寒性,保護脾胃,並增強解毒功效,助紫草化解血分熱毒。
糯米:
- 佐藥,甘溫入脾胃。
- 補中益氣,滋養津液。針對疹痘耗傷氣陰之體質,提供營養支持,並緩解疹毒熱盛對脾胃的損傷。
三、方劑配伍思路
此方以「清透為主,補托為輔」為原則:
- 紫草清解血分熱毒、活血透疹,針對「標實」(疹毒鬱滯);
- 黃耆、糯米補益氣血,扶助正氣以托毒外出,針對「本虛」(氣血不足);
- 甘草調和諸藥,兼顧解毒與護胃。
四、治療機制推論
針對「痘瘡黑陷」,中醫認為多因熱毒熾盛、血瘀氣虛,導致毒邪內伏無法外透。此方透過:
- 涼血活血(紫草)→ 改善血熱瘀滯,促使疹痘色澤轉紅活;
- 補氣托毒(黃耆、糯米)→ 增強機體抗病力,推動毒邪從肌表透發;
- 解毒調和(甘草)→ 減輕熱毒對氣血的耗傷。
諸藥協同,達到「邪正兼顧」,使內陷之疹毒得以外透,氣血得以恢復。
五、與其他典籍用藥差異
《普濟方》載諸藥「等分」,側重解毒與補氣並重;《明醫雜著》固定用量(各一錢半),可能更適用於小兒體質,顯示臨床可依氣血虛弱與熱毒輕重調整比例。
傳統服藥法
紫草、甘草、糯米、黃耆。
上為末。
水煎服。
發斑紫草散(《普濟方》卷四○四)、紫草散(《明醫雜著》卷六)、紫草化毒散(《景岳全書》卷六十三)。《普濟方》本方用量,等分;《明醫雜著》用各一錢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發疹紫草散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發疹紫草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二六四引亢拱辰方。 組成:紫草、甘草、糯米、黃耆。 主治:麻疹,痘瘡黑陷。氣血虛弱,瘡疹不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