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荊瀝方中含有竹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解毒: 竹瀝味甘性寒,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因熱毒上攻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與方中其他清熱解毒藥物相輔相成,達到協同作用。
- 生津止渴: 竹瀝性質清涼,能生津止渴,潤燥化痰。對於因熱邪傷津或燥熱傷肺所致的口乾舌燥、咽喉乾燥等症狀,竹瀝能起到滋潤和緩解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舒適度。
因此,竹瀝在荊瀝方中發揮着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以達到治療目的。
荊瀝方中加入生薑,主要原因有二:
一、 解表散寒,溫中止嘔: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的作用。荊瀝方主要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頭痛、發熱、鼻塞、流涕等症狀,生薑可以散寒解表,緩解表寒證。同時,生薑也能溫暖脾胃,止嘔止瀉,緩解因風寒侵襲所致的嘔吐、腹痛等症狀。
二、 調和藥性: 荊瀝方中其他藥物如荊芥、防風等性寒涼,生薑加入後可以起到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傷陽氣,避免寒涼藥物對脾胃的影響。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荊瀝方主治功效分析
治療原理
荊瀝方由竹瀝、生薑組成,根據古籍記載,其主治為「患風,多熱,偏風不隨,心中煩悶,言語謇澀」。
從中醫角度分析,此方主要針對「風熱」證型的中風或類中風症狀。
- 風邪: 中醫認為「風」為百病之長,易夾雜其他邪氣侵襲人體。風性開泄,善行數變,易侵犯人體上部、肌表,導致肢體麻木、活動不利等症狀。
- 熱邪: 熱邪多與風邪相兼為病,表現為發熱、煩躁、口渴等症狀。
- 竹瀝: 性味甘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化痰、潤燥止咳的功效。針對「風熱」證,竹瀝能清肺胃之熱,化痰涎,緩解熱邪引起的煩悶、口渴等症狀。同時,竹瀝還能通經絡,利關節,有助於改善肢體不利的症狀。
- 生薑: 性味辛溫,入肺、脾、胃經。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的功效。在本方中,生薑主要起到輔助作用。少量生薑可以溫通經絡,協助竹瀝通行周身,發揮更好的療效。此外,生薑的溫性可以稍微制約竹瀝的寒性,使藥性更加平和。
古文內容分析
《千金翼方》| 孫思邈
凡患風,人多熱,宜服荊瀝方:
荊瀝,竹瀝,生薑汁(各五合)
上三味,相和,溫為一服,每日旦服煮散,午後當服此荊瀝,常作此將息。
論曰:夫得風之時,則依此次第療之,不可違越,若不依此,當失機要,性命必危。
這段文字明確指出「患風人多熱」,並推薦使用荊瀝方。服法上建議「每日旦服煮散,午後當服此荊瀝」,提示荊瀝方應在特定時間服用以達到最佳效果。同時也強調了中風治療的及時性和重要性,「若不依此,當失機要,性命必危」。
《外臺秘要》| 王燾
又凡患風人多熱。宜服荊瀝方。
荊瀝,竹瀝,生薑汁(各五合)
上三味相和。溫為一服。每日旦服煮散。午後當服此荊瀝。常作此將息。
防風湯。主偏風。甄權處治安平公方。
這段文字與《千金翼方》內容基本一致,再次強調了「患風人多熱」和荊瀝方的應用。同時提到了「防風湯」,主治「偏風」,可能為另一種針對風證的方劑。
《中風論》| 熊笏
昔人創易老地黃飲子,用桂枝、附子,與生地、麥冬,白菊同用,服之亦有效驗(必加竹瀝、荊瀝方效)。然總不如紫河車之妙,其性得血氣之餘,既非草木可比,且又不寒不熱,而為衛氣生髮之源。蓋人身結胎時,其形如兩甲,即兩腎也。此衛氣受生之始,河車即從此兩甲而生,以包護於五官、四體之外,即衛氣外行軀殼,衛外為固之始,以血肉之屬補,為血肉之同氣相求,乃無上妙品也。
這段文字主要論述了紫河車在中風治療中的妙用,並提到了「易老地黃飲子」加竹瀝、荊瀝更有效。暗示荊瀝方可以與其他方劑合用,增強療效。
總結
綜合以上分析,荊瀝方主要針對風熱型的中風或類中風症狀,通過竹瀝清熱化痰、通經活絡,生薑溫通經脈,達到治療偏風不隨、心中煩悶、言語謇澀等症狀的目的。古籍中強調了此方應用的時機和重要性,並提示可以與其他方劑合用以增強療效。
傳統服藥法
荊瀝3合, 竹瀝3合, 生薑汁3合。治風逐濕法痰。
上藥相和暖之,為1服,每日旦服煮散,午後服此。平復愈後乃止。
(《金匱翼》卷一)。本方方名,《醫方類聚》引作「荊瀝湯」。《聖濟總錄》本方用法:三味相和再暖,每服三合,以酒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荊瀝方, 出處:《千金》卷八。 組成:荊瀝3合,竹瀝3合,生薑汁3合。 主治:治風逐濕法痰。主治:患風,多熱,偏風不隨,心中煩悶,言語謇澀。
荊瀝方, 出處:《千金》卷十四。 組成:荊瀝2升,白鮮皮3兩,茯神3兩,人參2兩,白銀10兩(以水1鬭,煮取3升)。 主治:風氣內動,心虛驚悸不定,羸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