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瀝湯

二瀝湯

ER LI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29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5%
心經 25%
肝經 25%
肺經 25%
胃經
心經
肝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瀝湯中包含竹瀝,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 竹瀝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功效。可有效治療熱毒壅盛、痰熱互結所致的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等病症。

2. 潤燥生津: 竹瀝能滋潤肺燥,生津止渴,緩解因熱毒傷津所致的口渴、咽乾等症狀。

因此,二瀝湯中加入竹瀝,可增強其清熱解毒、潤燥生津的功效,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瀝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傷寒失音不語」,此症多因外感風寒或邪熱內鬱,導致肺氣閉遏、痰熱壅阻咽喉,使聲音不出。傷寒病程中,寒邪化熱或熱邪傷津,可灼津成痰,痰熱阻塞氣道;或寒邪束表,肺氣不宣,皆可致失音。古代醫家視此為「金實不鳴」之證,需清熱化痰、宣通肺竅。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竹瀝:甘寒滑利,清熱化痰、透達經絡。專治痰熱閉阻之證,能化咽喉痰濁,開聲音之閉塞。
  2. 梨汁:甘微酸寒,生津潤燥、清熱降火。緩解熱傷肺津之燥,潤澤咽喉以助發聲。
  3. 荊瀝:性平偏涼,祛風化痰、通絡開竅。協助竹瀝宣散痰熱,兼解表邪餘熱。
  4. 陳醬汁:鹹寒,清熱解毒、消痰潤喉。取其發酵之性,化痰結而利咽喉氣機。

配伍思路

  • 清熱協同:竹瀝、梨汁、荊瀝皆具寒涼之性,共清肺胃痰熱,解除熱邪壅滯。
  • 化痰通絡:竹瀝配荊瀝,一滑痰一祛風,痰去則氣道通,聲門得舒。
  • 生津潤喉:梨汁與陳醬汁搭配,顧護津液,防燥熱進一步耗陰,潤燥以復音聲。
  • 劑型與服法:生汁攪勻後綿濾,取其輕清上浮之勢直達咽喉;分次頻服,持續緩解痰熱膠結。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痰熱」為核心病機,透過清熱、化痰、生津三法並行,解決外邪內熱膠結所致的聲門閉阻。四藥均為液態,符合「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原則,尤適咽喉急症。陳醬汁的運用更顯巧思,既化痰又調和其他藥性,體現古人對發酵藥物的靈活應用。

傳統服藥法


竹瀝2合,梨汁2合,荊瀝2合,陳醬汁半合。
上藥攪令勻,以綿濾過,分溫4服,空心、日晚各1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聲音嘶啞

相同名稱方劑


二瀝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二。 組成:竹瀝2合,梨汁2合,荊瀝2合,陳醬汁半合。 主治:傷寒失音不語。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