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藍汁
QING LAN ZHI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29
熱/寒比例
極寒 (0.03)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5%
心經 25%
肝經 25%
肺經 25%
胃經
心經
肝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青藍汁方劑中加入竹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利咽開音: 竹瀝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利咽開音的功效。青藍汁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肺,咽喉腫痛等症,而竹瀝可輔助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緩解喉嚨疼痛和聲音嘶啞等症狀。
- 清熱生津,潤燥化痰: 竹瀝能清熱生津,潤燥化痰,對於因熱毒壅肺導致的口渴、咳嗽痰稠等症狀,具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總而言之,青藍汁中加入竹瀝,能夠提升其清熱解毒、利咽開音、潤燥化痰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熱毒壅肺,咽喉腫痛等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青藍汁主治「小兒丹毒」。
丹毒在中醫古籍中屬「赤遊丹」或「丹熛」範疇,為熱毒鬱於肌膚所致,多見於小兒,表現為皮膚紅腫熱痛、發斑成片,甚則蔓延全身。此證與現代醫學的「丹毒」(鏈球菌感染)或「赤遊風」(過敏性皮膚炎)相似,中醫認為其病機多與血熱、風濕熱毒有關。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青藍汁(5合):
- 「青藍」可能指「藍實」(蓼科植物蓼藍的果實)或「大青葉」(菘藍、馬藍等葉片),古代文獻中二者均用於清熱解毒、涼血消斑。
- 《神農本草經》記載藍實「主解諸毒,殺蠱蚑疰鬼螫毒」,後世醫家如《本草綱目》進一步指出大青葉能「主熱毒痢、黃疸、喉痹、丹毒」,尤擅清心胃熱毒,涼血散瘀。
- 推測此處「青藍汁」取其鮮品搗汁,性寒味苦,直接清解血分熱毒,抑制皮膚紅腫熱痛。
竹瀝(7合):
- 為新鮮竹莖火烤後滴出的液汁,性甘寒,入心、肺、肝經,傳統用於清熱化痰、透絡除煩。
- 《名醫別錄》稱其「療暴中風風痹,胸中大熱」,後世擴展至小兒驚風、痰熱壅盛之證。竹瀝既能滌痰通絡,又能助青藍汁透散熱毒,防止熱毒內陷心包(如高熱驚厥)。
配伍邏輯:
- 協同清熱:青藍汁偏重涼血解毒,竹瀝偏重清熱透絡,二者合用增強清泄熱毒之力。
- 動靜結合:青藍汁涼血靜血,竹瀝流動通絡,使熱毒既不被涼遏,又能從表透散。
- 針對病機:小兒丹毒多因胎熱或外感熱毒,血熱夾風痰,此方直折火勢,兼防熱毒生風。
可能功效延伸
除主治丹毒外,此方對其他血熱證(如麻疹初起、口舌生瘡)或痰熱互結(如熱性驚風前兆)可能有輔助作用,然古籍明確限定於「小兒丹毒」,推測其劑量與配伍專為小兒肌膚嬌嫩、易虛易實之體質設計。
總結
此方簡峻,取鮮品藥汁迅捷清解,符合中醫「熱者寒之」「急則治標」原則,體現古人對小兒急症「藥專力宏」的用藥思路。
傳統服藥法
青藍汁5合,竹瀝7合。
上2味相和。分為2-3服,大小量之,每服1-3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丹毒幼兒丹毒
相同名稱方劑
青藍汁, 出處:《外台》卷三十六引《廣濟方》。 組成:青藍汁5合,竹瀝7合。 主治:小兒丹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