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竹瀝方

苦竹瀝方

KU ZHU LI F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2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4%
肝經 24%
胃經 24%
肺經 22%
脾經 1%
膽經 1%
大腸經 1%
心經
肝經
胃經
肺經
脾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苦竹瀝方中包含竹瀝,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竹瀝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其能清解暑熱,對於因熱毒引起的發熱、口渴、咽痛、咳嗽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2. 利水消腫: 竹瀝還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對於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苦竹瀝方中加入竹瀝,旨在利用其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苦竹瀝方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黃連性寒,味苦,入心、胃、肝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苦竹瀝方多用於治療熱毒蘊結、濕熱內蘊所致的各種疾病,而黃連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有效地消除體內熱毒,達到治療目的。
  2. 抑菌消炎: 黃連具有抑菌消炎的功效,可以抑制腸道內病原菌的生長,並消炎止痛。苦竹瀝方中加入黃連,可以增強其抗菌消炎效果,並促進傷口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苦竹瀝方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肝實熱」所致目疾,症見目赤、眦(眼角)痛如針刺、難以睜眼,或生翳障(角膜混濁)。中醫理論中,「肝開竅於目」,肝經實熱上攻,易導致眼部氣血壅滯,灼傷津液,引發紅腫熱痛及翳膜。苦竹瀝與黃連配伍,直折火勢,清熱解毒,符合「熱者寒之」的治療原則。

組成與治療原理

  1. 苦竹瀝:性寒,味甘苦,入心、肝經。傳統用於清熱化痰、降火明目,其寒涼之性可瀉肝經實火。竹瀝質地清透,能滲透眼部組織,直接清解局部熱毒。
  2. 黃連:性大寒,味苦,入心、肝、胃經,為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要藥。黃連善清心肝火熱,與竹瀝協同增強清熱效力。以棉裹浸漬,緩釋藥性,避免過於刺激。

配伍邏輯

  • 熱淚出為效驗:點藥後令熱淚排出,反映藥力透達,藉淚液帶走熱邪,符合「給邪出路」的治法。
  • 外治直達病所:肝熱上攻之目疾,單用內服恐藥力難達巔頂,外點方使藥效聚焦於眼部,迅速緩解症狀。

此方簡峻,專攻實熱,體現中醫「急則治標」的思維,適用於急性肝火上炎之眼疾,其清熱瀉火之力顯著。

傳統服藥法


苦竹瀝5合,黃連2分。綿裹黃連,入竹瀝內浸一宿。
以點目中數度,令熱淚出。
(《普濟方》卷七十三引《十便良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結膜炎眼睛紅痛

相同名稱方劑


苦竹瀝方, 出處:《證類本草》卷十三引《梅師方》。 組成:苦竹瀝5合,黃連2分。 主治:肝實熱所致目赤眥痛如刺不得開,或生翳障。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