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煎

黃連煎

HUANG LIAN JI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十九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6%
胃經 16%
大腸經 16%
肝經 16%
膽經 16%
脾經 16%
心經
胃經
大腸經
肝經
膽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黃連煎以「黃連」為君藥,原因如下:

  1. 瀉火解毒:黃連味苦寒,入心、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的功效,能有效治療因心火亢盛、濕熱內蘊引起的各種症狀。
  2. 固澀止瀉:黃連能收斂腸胃,固澀止瀉,對於脾胃虛弱、濕熱下注引起的腹瀉有良好的療效。

因此,黃連煎以黃連為君藥,充分發揮其清熱瀉火、燥濕解毒、固澀止瀉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連煎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醫心方》引《古今錄驗》,主治酒毒、水毒、渴不止,具「除熱」之效。古代所言之「酒毒」多指飲酒過度導致濕熱內蘊、煩渴、目赤等症;「水毒」則可能為濕邪停滯或水飲不化引起的浮腫、小便不利等;「渴不止」則屬熱盛津傷或陰虛內熱之證。本方以清熱燥濕、解毒生津為核心,適用於熱毒或濕熱蘊結所致之症。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黃連(半兩)

    • 性味苦寒,歸心、胃、大腸經,為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要藥。
    • 針對「酒毒」:能清中焦濕熱,解酒毒蘊結之煩渴、嘔逆。
    • 針對「水毒」:苦寒燥濕,助化解水濕停滯;黃連亦有利尿作用(如《別錄》言其「調胃厚腸,益膽療渴」)。
    • 針對「渴不止」:清熱即存陰,熱退則津液自生,故能止渴。
  2. 大棗(一枚,切)

    • 性味甘溫,歸脾、胃經,功能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
    • 在此方中與黃連配伍,取其「甘緩制苦」之意:
      • 黃連苦寒易傷胃,大棗甘溫可護胃氣,防苦寒敗胃。
      • 大棗能滋養脾胃,助津液化生,間接緩解「渴不止」。

三、治療原理
此方以「清熱解毒為主,佐以護胃生津」為思路:

  • 清熱燥濕:黃連直折火毒,燥濕瀉火,解決酒毒、水毒之濕熱本源。
  • 甘苦並用:大棗制約黃連苦寒之性,使清熱不傷正,符合「攻邪兼顧扶正」之法。
  • 外用點眼:方中記載以藥汁浸綿「注目」,推測其用於目赤腫痛(酒毒或熱毒上攻所致),黃連清肝明目,大棗緩和局部刺激。

四、可能延伸功效

  • 濕熱痢疾:黃連本為治痢要藥,配大棗可緩其峻性,適用於熱痢腹痛。
  • 心胃火旺:若見口瘡、心煩不眠,此方清心火、和胃氣,稍加調整內服亦可奏效。

總結
黃連煎藥簡力專,通過苦寒與甘溫的配伍平衡,針對熱毒、濕邪及津傷之證,體現「清中寓補」的傳統用藥智慧。

傳統服藥法


黃連半兩,大棗1枚(切)。除熱。
以水5合,煎取1合,去滓,展綿取如麻子注目,日10次,夜2次。
(《醫心方》卷五引《古今錄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結膜炎容易流眼淚角膜炎蛔蟲病乾眼症眼睛紅痛

相同名稱方劑


黃連煎, 出處:《金鑑》卷四十七。 組成:黃連。 主治:孕婦腹內有鍾聲,或嬰兒在內啼哭。

黃連煎, 出處:《雞峰》卷十九。 組成:黃連末(以新瓜蔞根汁和作餅子,焙乾)。 主治:酒毒、水毒、渴不止。

黃連煎, 出處:《聖惠》卷三十二。 組成:黃連2兩(去須),蕤仁2兩(去赤皮,研),硼砂1分。 主治:眼遠年風赤。

黃連煎, 出處:《聖惠》卷八十九。 組成:黃連半兩(去須),童子蛔蟲5條(吐出者),龍腦半錢(細研),蜜3(2)兩。 主治:小兒眼赤痛,及緣目生瘡。

黃連煎, 出處:《聖惠》卷八十九。 組成:黃連1兩(去須),蘆薈1分,龍腦1分(别研)。 主治:小兒眼胎風赤爛,不以年月發歇頻頻,視物淚出,澀痛不可忍。

黃連煎, 出處:《聖惠》卷三十二。 組成:黃連半兩(去須),蕤仁半兩(湯浸,去赤皮,研),杏仁49枚(湯浸,去皮尖雙仁,研),黃柏半兩(銼),膩粉2錢,青鹽半兩,龍腦1錢(細研)。 主治:熱毒眼赤生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