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連丸

蒜連丸

SUAN LIA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本事》卷五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6%
胃經 16%
大腸經 16%
肝經 16%
膽經 16%
脾經 16%
心經
胃經
大腸經
肝經
膽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蒜連丸」方劑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黃連味苦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蒜連丸多用於治療熱毒壅盛、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症,黃連可以有效清熱解毒,消炎止痛。
  2. 抑菌抗炎: 黃連具有抗菌、抗炎的藥理作用,可以抑制細菌的生長繁殖,減輕炎症反應。蒜連丸中加入黃連,可以增強方劑的抗菌消炎效果,促進傷口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蒜連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臟毒」,傳統中醫所述臟毒多指腸道濕熱蘊結引起的便血、肛門腫痛或下痢赤白等症,其病機與濕熱毒邪下迫大腸有關。蒜連丸以黃連清熱燥濕解毒,獨頭蒜辛溫行滯殺蟲,兩者相配,共奏清腸解毒、止血止痢之效,符合臟毒濕熱夾瘀的證候特點。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鷹爪黃連

    • 性味苦寒,歸心、大腸經,善清中焦濕熱,尤長於瀉火解毒。
    • 黃連所含小檗鹼能抑制腸道病原微生物,減少炎症滲出,符合「臟毒」熱毒內蘊之病機。
  2. 臣藥-獨頭蒜

    • 辛溫辛辣,具行氣滯、消積殺蟲之功。煨熟後減其峻烈之性,轉為溫通腸絡。
    • 蒜素抗菌作用協同黃連增強解毒效果,其溫性可制黃連寒涼,防止苦寒傷胃。
  3. 配伍原理

    • 寒溫互制:黃連苦寒清熱,獨頭蒜辛溫散結,二者相畏相使,寒而不凝,溫而不燥。
    • 氣血並調:黃連涼血止痢,獨頭蒜行氣活血,針對臟毒氣滯血瘀與熱毒並見之證。
    • 劑型考量:丸劑緩圖,以陳米飲送服,護胃的同時引藥下行至腸道。

推論可能功效延伸
除臟毒便血外,此方對濕熱型痢疾(里急後重、便下黏液)、腸道寄生蟲輕症(如蟯蟲)或有潛在效果,因蒜的殺蟲作用與黃連抗炎可協同。然需辨證屬濕熱實證為宜,虛寒者非所宜。

傳統服藥法


鷹爪黃連(末)。用獨頭蒜1顆,煨香爛熟,研和入臼,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40丸,陳米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蒜連丸, 出處:《本事》卷五。 組成:鷹爪黃連(末)。 主治:臟毒。

蒜連丸,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七。 組成:黃連1兩(去須,銼,用茱萸1兩同炒,去茱萸)。 主治:臟腑虛滑。

蒜連丸, 出處:《直指》卷二十六。 組成:黃連(曬乾,爲末)、獨頭蒜1顆(煨熟,取肉研細)。 主治:諸血妄行。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