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瀝飲子

竹瀝飲子

ZHU LI YIN ZI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1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6%
肝經 16%
胃經 16%
三焦經 8%
脾經 8%
腎經 8%
小腸經 8%
大腸經 8%
心經 8%
肺經
肝經
胃經
三焦經
脾經
腎經
小腸經
大腸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竹瀝飲子中包含竹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竹瀝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能有效清除體內熱毒,緩解發熱、口渴、咽痛等症狀。

2. 涼血止血: 竹瀝能涼血止血,對於熱毒蘊結、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竹瀝飲子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竹瀝性寒,清熱解暑,而芒硝性寒,苦鹹,能瀉火解毒、通腑泄熱。兩者合用,能有效清熱瀉火,對於熱病發熱、口渴煩躁、便祕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利水消腫: 芒硝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可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排除積聚在體內的濕熱。竹瀝則能清熱解毒,與芒硝配合,能更好地利水消腫,適用於濕熱內蘊、水腫脹滿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竹瀝飲子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小兒中風,失音不語,昏沉不識人」。此證屬風痰蒙蔽清竅,痰熱內擾所致。小兒臟腑嬌嫩,風邪夾痰上壅,阻滯舌本則失語;痰熱閉阻心神,故神昏不識人。古代醫家以竹瀝為君,取其滑痰開竅之性,佐人乳、醬油潤燥解毒,共奏滌痰醒神之效。

組成與治療原理探討

  1. 竹瀝(君藥)
    性寒滑利,擅清熱豁痰,《本草綱目》謂其「透經絡,治暴中風痰」 。其瀉火通絡之力,可祛除蒙蔽心竅之痰熱,為治風痰昏聵之要藥。

  2. 人乳(臣藥)
    甘潤補虛,《別錄》稱其「補五臟,令人肥白」 。此處取其滋陰潤燥之性,既可緩和竹瀝寒滑傷正之弊,又能滋養臟腑,助痰液稀釋而易排。

  3. 陳醬油(佐使藥)
    傳統醬油以大豆釀製,具鹹寒解毒之性,《食療本草》載其「解煩熱,療瘡毒」 。此方用半兩(約現代3克),既助竹瀝清熱,又以其鹹味軟堅化痰,協同開泄痰濁。

組方邏輯與機理
全方以「滌痰—潤養—解毒」為核心:

  • 痰熱並治:竹瀝清熱化痰為主,人乳潤養為輔,符合「痰因熱生,潤以化之」之理。
  • 標本兼顧:痰去則神醒(治標),陰液得補則痰源得控(治本),暗合「急則開竅,緩則固本」思維。
  • 劑型特色:溫服分灌,契合小兒拒藥之需;「拗開口灌之」強調急救用法,反映古代對閉證施治的緊迫性。

此方簡峻,體現古人「藥專力宏」的急救思路,然須辨明痰熱閉證方可投用。

傳統服藥法


竹瀝5合,人乳2合,陳醬油半兩。上藥相和,分2次溫服,拗開口灌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聲音嘶啞動脈粥樣硬化半身不遂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半身或下肢麻木舌頭僵硬,活動不靈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竹瀝飲子, 出處:《聖惠》卷七十四。 組成:竹瀝5合,人乳2合,陳醬油半兩。 主治:中風,舌強不得語,心神煩悶。

竹瀝飲子, 出處:《聖惠》卷八十三。 組成:竹瀝2合,荊瀝2合,消梨汁2合,陳醬汁半合。 主治:小兒中風,失音不語,昏沉不識人。

竹瀝飲子, 出處:《聖惠》卷二十三。 組成:竹瀝3合,羚羊角屑半兩,石膏2兩,茯神1兩,麥門冬3分(去心),獨活3分。 主治:中風,偏枯木遂,言語謇澀,膈上熱,心神恍惚,惛惛如醉。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