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黃竹瀝散

牛黃竹瀝散

NIU HUANG ZHU L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25

熱/寒比例

極寒 (0.04)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30%
肝經 30%
胃經 19%
肺經 19%
心經
肝經
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牛黃竹瀝散方中包含牛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牛黃性寒,味苦,入心、肝、膽經,具有清熱解毒、豁痰開竅的功效。竹瀝亦有清熱解毒之效,二者合用,可加強清熱解毒之力,適用於熱毒壅盛,神昏譫語,口渴心煩,舌苔黃膩等症。
  • 開竅醒神: 牛黃具有開竅醒神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熱病神昏、痰迷心竅等症。竹瀝則能清熱化痰,二者合用,可有效地開通心竅,緩解神志不清等症狀。

牛黃竹瀝散中加入竹瀝,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清熱解毒: 竹瀝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的功效。配合牛黃清熱解毒,可有效緩解因熱毒壅盛所致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咳嗽痰黃等症狀。
  2. 清心除煩: 竹瀝能清心除煩,安神定志,可緩解心煩失眠、精神恍惚等症狀。配合牛黃清心開竅,可提升療效,使患者安神寧心,恢復正常精神狀態。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牛黃竹瀝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小兒胎風熱,撮口發噤,心熱發驚」,此處所述證候與小兒驚風相關。「胎風熱」指胎毒鬱熱於內,或外感風熱引動肝風;「撮口發噤」為小兒口唇緊縮、牙關緊閉,屬肝風內動之象;「心熱發驚」則因熱擾心神,引發驚惕抽搐。此方針對熱極生風、心神不寧之證,具清熱息風、豁痰開竅之效。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牛黃(研)

  • 性味歸經:苦涼,入心、肝經。
  • 傳統功效:清心解毒,豁痰定驚。為治療熱病神昏、小兒驚風之要藥。
  • 方中作用:針對「心熱發驚」,直清心肝之熱,平息內風,兼解胎毒。

2. 淡竹瀝

  • 性味歸經:甘寒,入心、肺、胃經。
  • 傳統功效:清熱化痰,開竅通絡。《本草綱目》載其「治中風失音,驚悸天吊」。
  • 方中作用:助牛黃清熱化痰,潤燥緩急,舒緩「撮口發噤」之筋脈拘攣。

3. 配伍邏輯

  • 協同清熱:牛黃與竹瀝均屬寒涼之品,一者偏重解毒定驚,一者長於化痰潤燥,合用增強清熱之效。
  • 風痰並治:小兒驚風多由熱灼津液成痰,痰熱閉竅生風。牛黃息風,竹瀝滌痰,標本兼顧。
  • 劑型考量:竹瀝為液體,便於小兒服用,兼能載藥上行,速達病所。

三、治療原理推導

本方核心病機為「痰熱動風」,治以清熱為本,化痰息風為標:

  1. 清心肝之熱:牛黃直折火勢,防止熱極生風。
  2. 豁痰開竅:竹瀝化解痰濁,通絡舒筋,緩解口噤。
  3. 柔潤息風:竹瀝甘寒質潤,制約肝風躁動,防津傷風動。

此方簡而力專,契合小兒臟腑嬌嫩、病勢急驟之特點,體現「治驚必先豁痰,治痰必先清熱」的思路。

傳統服藥法


牛黃(研)1分,淡竹瀝半合。
上二味;1-2歲兒每服牛黃1字匕,3-4歲兒每服半錢,用淡竹瀝調下,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牛黃竹瀝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七。 組成:牛黃(研)1分,淡竹瀝半合。 主治:小兒胎風熱,撮口發噤,心熱發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