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猢孫散
HU SU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三十八引《仁存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5.00)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3%
脾經 33%
胃經 33%
肺經
脾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猢孫散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解表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發散風寒、溫中止嘔之功效。猢孫散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頭痛鼻塞、咳嗽痰多等症,生薑有助於解表散寒,緩解感冒症狀。
2. 和中降逆: 生薑可以溫中散寒,和胃降逆,對於寒邪客胃、脾胃虛寒所致的嘔吐、腹痛等症狀,生薑能起到緩解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猢孙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腸風失血」,屬中醫血證範疇。「腸風」指因風熱或濕熱蘊結腸道,損傷血絡所致之便血,其特點為血色鮮紅、下血如濺,或糞中夾血,伴肛門灼熱感。古醫籍中,「失血」多指非外傷性出血,此處應指便血。方中以單味藥「猢孫薑」炒製後酒煎或燒存性內服,推測其可收斂止血、清熱祛風,適用於腸道風熱或濕熱引發之輕度出血。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藥物考證與特性
- 猢孙薑:又稱「骨碎補」,性苦溫,歸肝腎經。《本草綱目》載其能「破血止血」,炒炭後增強收斂之性;「去毛」可減少對咽喉刺激。其命名「猢孙」(即猢猻,猴子)暗喻其生命力強,如《本草圖經》提及其「緣木而上,猶猴之捷」,古人或取其「通絡止血」之效。
炮製與用法邏輯
- 炒製或燒存性:通過高溫炭化(燒存性),使藥物性味轉為苦澀,增強吸附固澀之力,符合「血見黑則止」的中醫理論。
- 酒煎或米飲調服:
- 酒性溫行,可助藥力上行下達,兼活血以防止血留瘀;
- 米飲(米湯)甘平,能護胃氣、緩和藥性,適合虛弱或中焦不調者。
- 空心服:空腹時藥力直達腸道,針對局部病灶。
方義推演
- 此方單刀直入,專注止血治標。猢孙薑炒炭後,苦溫化為苦澀平,既能收斂創面(物理性吸附),又可輕清散風(「腸風」宜祛風),酒的行散特性平衡其滯澀,防血止成瘀。後世引申其或可治跌打損傷(骨碎補功效),但古籍原旨仍以止血為主。
三、結論
《猢孙散》以「簡效」為特色,反映古人對單味藥炮製應用的深刻理解。其組成邏輯契合「腸風」病機,通過炭藥止血與酒行藥勢的結合,達到「止而不滯」的效果,體現中醫「相反相成」的治法智慧。
傳統服藥法
猢孫薑不拘多少(去毛,炒)。
酒煎,去滓,空心服。一方燒存性,碾為末,米飲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猢孫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十八引《仁存方》。 組成:猢孫薑不拘多少(去毛,炒)。 主治:腸風失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