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龍膏

WU LONG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熱 (1.1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7%
心經 17%
脾經 17%
肺經 13%
胃經 10%
腎經 6%
小腸經 6%
大腸經 3%
心包經 3%
三焦經 3%
肝經
心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小腸經
大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烏龍膏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止痛: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功效。烏龍膏常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當歸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2. 補血益氣:當歸有補血養血之效,能改善氣血不足,增強體質。烏龍膏常用於氣血不足導致的各種症狀,加入當歸可以起到補益氣血,增強療效的作用。

烏龍膏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 赤芍味苦、酸、寒,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止痛的功效。烏龍膏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赤芍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加速傷口癒合。
  2. 清熱解毒: 赤芍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功效,可以緩解因跌打損傷引起的局部發熱、紅腫等症狀。烏龍膏中加入赤芍,可以更好地發揮其清熱解毒作用,避免局部感染。

烏龍膏中加入肉桂,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散寒,活血止痛: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烏龍膏多用於治療寒凝血瘀引起的腰腿疼痛、風寒濕痹等症,肉桂可溫通經絡,散寒止痛,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供應,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2. 增強藥力,協調藥性: 肉桂能引藥入經,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與烏龍膏中的其他藥物協調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例如,肉桂可與當歸、川芎等藥物配伍,共同起到活血化瘀、溫經止痛的作用。

烏龍膏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瀉熱通便: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烏龍膏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腸胃濕熱引起的便祕、腹痛、口臭、舌苔黃膩等症狀,大黃在此方中起着瀉熱通便的作用,有助於清熱解毒、排毒通便。
  2. 活血化瘀:大黃除了瀉熱通便的功效外,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從而減輕炎症反應,緩解疼痛。烏龍膏中,大黃配合其他藥材,可以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效果。

烏龍膏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烏龍膏常用於治療熱毒蘊結所致的瘡瘍腫痛、口舌生瘡等,生地黃的清熱涼血之效可有效緩解熱毒,促進傷口癒合。
  2. 滋陰生津: 生地黃能滋陰生津,潤燥滑腸,有助於改善熱毒所致的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狀。烏龍膏常用於治療熱病傷陰,以及因熱毒所致的腸燥便祕,生地黃的滋陰生津之效可緩解這些症狀。

烏龍膏中添加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止痛,消腫生肌: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消腫、生肌止血的功效。烏龍膏多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外傷感染等,白芷可有效緩解疼痛、消腫,促進傷口癒合。
  2. 配合其他藥物增效: 烏龍膏中其他藥物如當歸、川芎、乳香等,也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白芷與這些藥物搭配使用,可相輔相成,共同發揮功效,提高治療效果。

烏龍膏方劑中加入玄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玄參性寒,味甘苦,入心、肺、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烏龍膏多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症狀,玄參的清熱解毒作用可有效緩解這些病症。
  2. 滋陰潤燥: 玄參還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可緩解因熱毒耗傷陰液所致的口乾舌燥、咽喉乾燥等症狀。烏龍膏中加入玄參,可增強其滋陰潤燥功效,使治療效果更佳。

主治功效


烏龍膏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

  • 當歸: 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 赤芍: 涼血散瘀,消腫止痛。
  • 肉桂: 溫陽散寒,暖宮止痛。
  • 大黃: 瀉下通便,清熱解毒。
  • 生地黃: 清熱涼血,養陰生津。
  • 白芷: 祛風散寒,活血止痛。
  • 玄參: 清熱解毒,滋陰降火。

主治

根據古代文獻記載,烏龍膏主治「陰發背,凹不知痛者」以及其他相關症狀,包括:

  • 一切癰疽發背、無名腫毒: 尤其適用於初發焮熱未破者。(《本草綱目》、《串雅內外編》、《回生集》)
  • 諸癰疽惡毒初起,腫大: 具有箍住腫瘍,防止擴散的作用。(《醫方集宜》)
  • 瘡瘍初起: 可用箍藥圍住,防止腫脹擴大;潰爛時,可作為箍藥。(《醫方集宜》)
  • 瘡瘍: 可收腫、散毒、去赤暈。(《嚴氏濟生方》)
  • 諸瘡毒焮腫赤暈不消: 具有神效。(《外科心法要訣》、《驗方新編》)
  • 喉痹、縛喉風: (《楊氏家藏方》)
  • 跌打損傷: 可定痛消腫。(《正骨心法要旨》)
  • 頭部外傷破損: 可外敷。(《正骨心法要旨》)
  • 耳部跌打損傷: 可外敷,治療耳部腫脹、疼痛、瘀血等症狀。(《正骨心法要旨》)
  • 陰囊扯破: 可敷貼。(《正骨心法要旨》)
  • 踝疽(腳踝腫瘡): 可外敷。(《瘍醫大全》)
  • 筋斷骨折,腫硬青紫: 可外敷。(《理瀹駢文》)
  • 一切熱毒: 無論是未成膿或已成膿的狀況,皆可外敷。(《理瀹駢文》)
  • 痘癰: 膿熟針之以後,加味太乙膏之前,可外敷。(《外科心法要訣》)

治療原理分析

從上述多本古籍的記載來看,烏龍膏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1. 清熱解毒: 大黃、生地黃、玄參皆為清熱解毒藥物,能有效清除體內熱毒,減輕炎症反應。這是烏龍膏治療各種癰腫、瘡瘍、熱毒的基礎。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當歸、赤芍、白芷能夠活血化瘀,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從而達到消腫止痛的目的。這是烏龍膏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的關鍵。
  3. 散寒止痛: 肉桂、白芷具有散寒止痛的作用,對於寒凝血瘀引起的疼痛有緩解作用。
  4. 收斂作用: 許多版本的烏龍膏都使用了陳小麥粉或熬枯枝條熬膏,這些成分具有一定的收斂作用,有助於控制腫瘍的擴散,促進傷口癒合。
  5. 外用敷貼,直接作用於患處: 烏龍膏作為外用藥,直接敷貼於患處,藥效可以直接作用於病灶,起效迅速。

不同版本烏龍膏的治療側重: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古籍記載的烏龍膏組成和製法存在差異,這也導致其治療側重有所不同。

  • 以陳小麥粉為主的版本: 主要側重於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適用於各種癰腫、瘡瘍、熱毒等症狀。(《本草綱目》、《串雅內外編》、《外治壽世方》、《回生集》等)
  • 以木鱉子、草烏、半夏、小粉為主的版本: 除了清熱解毒,還具有較強的散結消腫作用,適用於癰疽腫毒、瘡毒焮腫赤暈等症狀。(《嚴氏濟生方》、《驗方新編》、《外科心法要訣》等)
  • 以皂角、草烏頭、天南星、大黃、朴硝、白殭蠶為主的版本: 主要側重於治療喉痹、縛喉風。(《楊氏家藏方》)
  • 以木鱉、側柏葉、人中血、青龍背、紙錢灰、飛羅面為主的版本: 主要側重於治療瘰癧潰爛久不愈者。(《本草綱目拾遺》)

總結:

烏龍膏作為一種傳統中藥外用方劑,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散寒止痛、收斂等多重功效,廣泛應用於各種癰腫、瘡瘍、熱毒、跌打損傷等疾病的治療。不同版本的烏龍膏在組成和治療側重上有所差異,但都體現了中醫外治法的精髓。

傳統服藥法


上銼細,脂麻油2斤,浸藥3日,入鍋煎至藥焦,以苧布濾去渣,淨油再熬熱滾,桃、柳、槐3枝扎緊,不住手攪轉,看青煙起,入水飛丹12兩,夏增冬減,陸續傾入油,不住攪轉,滴水中成珠,不沾手為度,掇起,安定缸上,攪,噴水3口,扇令煙盡,薄綿濾入鉢內待冷,攪入乳香末5錢,沒藥末5錢,數年不壞。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烏龍膏外用,不可內服。使用時應注意局部皮膚是否有破損,如有破損,應先將破損處清洗乾淨,再塗抹烏龍膏。使用後如有皮膚紅腫、瘙癢等不適症狀,應立即停止使用,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肺結核扁桃腺炎坐骨神經痛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白喉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癤和癰鏈球菌性咽喉炎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急性會厭炎化膿性關節炎背部膿瘡膝部腫大疼痛舌頭腫大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烏龍膏, 出處:《洞天奧旨》卷十四。 組成:老生薑半斤(切片,炒黑)。 主治:陰發背,凹不知痛者。

烏龍膏, 出處:《回春》卷八。 組成:木鱉子(帶殼,炒存性,去殼)1錢,柏葉(焙)1錢,人中血(即亂發燒灰)1錢,青龍背(即鍋脾面上垢膩)1錢,紙錢灰1錢,飛羅面1錢。 主治:瘰癧潰爛,久不癒者。

烏龍膏, 出處:《理瀹》。 組成:陳小粉(炒黑,醋熬)、大黃、黃連、黃柏、朴消、南星、半夏、白芷、白及、白蘞、牙皂、蓖麻仁、榆皮、五倍、龜闆各等分(共爲末)。 主治:消腫拔膿,定痛解毒。主治:一切熱毒。

烏龍膏, 出處:《金鑑》卷八十八。 組成:百草霜3錢,白及5錢,白蘞3錢,百合5錢,百部3錢,乳香5錢,沒藥5錢,麝香1分,糯米1兩(炒),陳粉子4兩(隔年者佳,炒)。 主治:跌打損傷,筋斷骨折,腫硬青紫。

烏龍膏, 出處:《簡明醫彀》卷八。 組成:當歸1兩,赤芍藥1兩,官桂1兩,大黃1兩,生地黃1兩,白芷1兩,玄參1兩。 主治:抽膿拔毒,去腐生肌。主治:癰疽發背,疔毒瘡瘍,一切無名腫毒,(口善)嗊頭,癤毒,跌撲損傷,流註,諸毒惡瘡之已破潰不能生肌收口;及臁瘡,凍瘡,燙傷,灸瘡,杖傷,腳裂,楊梅毒久爛不收者;虎、犬傷,金瘡,瘰癧。

烏龍膏, 出處:《良方合璧》卷下。 組成:當歸2兩,白及2兩,連翹2兩,蟬蛻2兩,大紅扛2兩,獨活1兩,羌活1兩,川烏1兩,草烏1兩,細生地4兩,血餘4兩,大黃4兩,銀花4兩,番木鱉4兩,麻黃1兩5錢,澤蘭1兩5錢(上各藥切片熬膏),全蠍2兩,穿山甲2兩,蛤蚆50隻(活,放油內),瞎地鱉蛇兩條(活,放油內),蜈蚣100條(大者,須活者)。 主治:去腐止痛,拔毒收斂。主治:癰疽發背,對口搭手,一切無名腫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