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mhealthlogo

基本資訊

出處典籍:溫病條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24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3%
胃經 33%
脾經 16%
心經 8%
肝經 8%
肺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09

主治功效

嘔吐。甘寒救液。臨時斟酌多少,和勻涼服;不甚喜涼者,重湯溫服不食:慶室女;16歲。不食十餘日,諸醫不效,面赤,脈洪。與五汁飲降胃陰法,兼服牛乳,三日而大食矣。

傳統服藥法

梨汁、荸薺汁、鮮葦根汁、麥冬汁、藕汁(或用蔗漿)。欲清表熱,則加竹葉、連翹;欲瀉陽明獨勝之熱,而保肺之化源,則加知母;欲救陰血,則加生地、元參;欲宣肺氣,則加杏仁;欲行三焦開邪出路,則加滑石。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證候

胃陰虛

胃陰虛

胃陰不足

相關疾病

牙齦潰爛
瘧疾
百日咳
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
支氣管炎
肺氣腫
慢性腎衰竭
細菌性食物中毒
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
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
嘔吐
多痰
舌苔乾燥(舌乾)
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五汁飲, 出處:《證治匯補》卷五。 組成:蘆根汁、生薑汁、韭汁、沉香汁、竹瀝。 主治:噎膈。

五汁飲, 出處:《金鑑》卷四十二。 組成:蘆錐、荸薺、甘蔗、竹瀝、薑汁。 主治:潤燥止吐。主治:嘔吐。

五汁飲, 出處:《濕溫時疫治療法》卷下。 組成:生蘿蔔汁2杯,生薑汁半酒杯,白蜜1酒杯,陳細茶汁1酒杯,生藕汁1酒杯。 主治:清潤滑降。主治:痢後積熱未盡。

五汁飲, 出處:《重訂通俗傷寒論》。 組成:竹瀝2瓢,梨汁2瓢,萊菔汁2瓢,鮮石菖蒲汁1小匙,薄荷油3滴。 主治:辛涼潤肺,生津化痰。主治:外感秋燥傷肺,爍津液而化粘痰,咳嗽痰吐質粘。

五汁飲, 出處:《溫病條辨》卷一。 組成:梨汁、荸薺汁、鮮葦根汁、麥冬汁、藕汁(或用蔗漿)。 主治:甘寒救液。主治:太陰溫病,口渴,吐白沫粘滯不快者。癉瘧,陰氣先傷,陽氣獨發,但熱不寒,或微寒多熱,舌乾口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香椽甘蔗湯

相似度 66%

荊瀝方

相似度 66%

二汁飲

相似度 66%

八仙膏

相似度 60%

芥子竹瀝湯

相似度 57%

二和湯

相似度 57%

生葛根湯

相似度 57%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新增討論留言

搜尋

中藥分類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