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五汁飲中加入荸薺,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
荸薺性寒,味甘,入肺、胃經,能清熱解毒,生津止渴,利尿通淋,對於熱病煩渴、口乾舌燥、小便不利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此外,荸薺富含維生素C、鉀等營養成分,能補充人體所需營養,增強抵抗力,對於熱病患者的體力恢復也有一定的幫助。
五汁飲中包含甘蔗,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生津: 甘蔗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生津、潤燥止渴、利尿通便的功效。對於熱病傷津、口渴咽乾、尿少便祕等症狀,甘蔗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 滋陰養血: 甘蔗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尤其富含鉀、鎂等電解質,能補充體內水分和營養,滋陰養血,增強體質。
五汁飲中甘蔗的加入,不僅能清熱生津,更能滋陰養血,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更好的療效。
五汁飲中包含梨,主要原因在於梨的藥性與功效:
- 清熱生津: 梨性寒涼,味甘,能清肺熱、生津止渴,適合燥熱咳嗽、口渴咽乾等症狀。五汁飲主治熱病傷津,故以梨為主要組成,以清熱生津,緩解病患的口渴、咽痛等不適。
- 潤肺止咳: 梨含有豐富的果酸及水分,有助於潤肺止咳,對於燥熱引起的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狀有緩解作用。五汁飲中的梨,能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達到更好的潤肺止咳功效。
五汁飲中包含麥門冬,主要因其具有滋陰潤肺、生津止渴的功效,與方劑的整體功效相契合。
麥門冬味甘性寒,入肺、心經,能潤肺生津,清心除煩,對於肺熱津傷、口渴咽燥、心煩失眠等症狀有顯著療效。五汁飲本身以滋陰生津為主,麥門冬的加入,可加強其清熱潤肺、生津止渴的功效,更能有效緩解因熱傷津液引起的口渴、咽乾、心煩等症狀。
五汁飲中包含蘆根,主要是因為其清熱利尿的功效。蘆根性寒,味甘,歸肺、胃經,具有清熱生津、除煩止渴、利尿通淋的功效。
在五汁飲中,蘆根的加入可以幫助清熱解暑,緩解因暑熱引起的口渴、煩躁、小便不利等症狀。同時,蘆根的利尿作用也能幫助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減輕水腫。
此外,蘆根還能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增強清熱利濕的效果,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因此,蘆根是五汁飲中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
五汁飲中包含蓮藕,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生津: 蓮藕性寒,味甘,入心、脾經,具有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的功效。五汁飲旨在清熱解暑,而蓮藕的清熱作用有助於緩解暑熱所致的口渴、煩躁等症狀。
- 健脾開胃: 蓮藕富含澱粉、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成分,具有健脾開胃、促進消化吸收的作用。五汁飲常用於夏季暑熱導致的脾胃不適,而蓮藕的健脾作用可以幫助恢復脾胃功能,增進食慾。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五汁飲」主治功效分析
「五汁飲」是一首經典中藥方劑,在眾多中醫典籍中均有記載,其組成和應用也略有差異,但總體而言,其功效主要集中於滋陰潤燥、清熱生津,常用於治療溫病熱病後期,或各種原因導致的陰液虧虛、燥熱內生的病症。
一、主治病症
根據古文記載,「五汁飲」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 溫病、熱病後期,陰液虧虛證: 如《溫病條辨》指出「太隂溫病,口渴甚者」、「吐白沫黏滯不快者」、「癉瘧」等,皆可用五汁飲治療。《全國名醫驗案類編》也記載多例以五汁飲善後調理,治療溫病後期的案例。
- 燥證: 《類證治裁》提到「五汁飲以清燥」。《雜病心法要訣》明確指出「五汁」指的是「五汁飲」,並說明其功效是「清燥干」。《溫病條辨》亦提及五汁飲可用於治療「秋燥傷胃陰」。
- 三消(消渴): 《脈症治方》記載「五汁飲總治三消」。
- 嘔吐: 古代記載主治為嘔吐。
- 陽結: 《吳鞠通醫案》中提到五汁飲可「降胃陰以和陽結治其標」,配合滋陰藥物治療陽結。
- 營分熱證: 《醫學課兒策》中提到「五汁飲」與銀翹湯、犀角地黃湯等並列,用於治療營分熱證。
- 痰滯經絡: 《重訂廣溫熱論》提到「竹瀝五汁飲」適用於「痰滯經絡」。
- 傷寒轉痙後的善後調理: 《重訂通俗傷寒論》提到「終用五汁飲以善後」。
二、治療原理
「五汁飲」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甘寒生津」、「滋陰潤燥」理論。方中多选用甘寒、甘凉之品,通过不同的配伍,发挥协同作用,达到滋养阴液、清除燥热、生津止渴的目的。
以下分析幾種常見的「五汁飲」組成及其原理:
1. 經典五汁飲(梨汁、荸薺汁、鮮葦根汁、麥冬汁、藕汁):
- 梨汁: 潤肺止咳,清心降火。
- 荸薺汁: 清熱解毒,生津止渴。
- 鮮葦根汁: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 麥冬汁: 養陰潤燥,益胃生津。
- 藕汁: 清熱涼血,健脾化痰。
此方以甘寒為主,重在清熱生津、滋陰潤燥,適用於溫病熱病後期,津液耗傷,口渴咽乾,或吐白沫黏滯等症狀。
2. 變方五汁飲(如加入甘蔗汁、竹瀝、薑汁等):
- 甘蔗汁: 滋陰潤燥,清熱利尿。
- 竹瀝: 清熱化痰,滑痰利竅。
- 薑汁: 溫中散寒,和胃止嘔。
加入甘蔗汁可增強滋陰潤燥之力;加入竹瀝可增強清熱化痰之功;加入薑汁,尤其是在原方基础上加入竹沥,可針對兼有寒象或脾胃虛弱者,起到溫中和胃的作用,但與原方清熱為主稍有不同。
3. 特殊組方(如三露五汁飲、竹瀝五汁飲、犀角五汁飲等):
這些特殊組方,是在經典五汁飲的基礎上,根據具體病情,加入了其他具有特定功效的藥物,如:
- 三露五汁飲: 加入銀花露、藿香露、枇杷葉露,增強清熱解毒、芳香化濕的功效。
- 竹瀝五汁飲: 加入大量竹瀝及其他清熱、活血之品,主要針對痰熱阻滯經絡的病症。
- 犀角五汁飲: 加入犀角,增強清熱涼血解毒的功效,用於治療熱毒熾盛、陰液虧虛的危重病症。
三、總結
「五汁飲」是一首靈活多變的方劑,其核心功效在於滋陰潤燥、清熱生津。在臨床應用中,可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調整方中藥物的組成和比例,或與其他方劑合用,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其廣泛的應用範圍和顯著的療效,使其成為中醫治療溫病熱病、燥證以及陰液虧虛相關疾病的重要方劑之一。
傳統服藥法
梨汁、荸薺汁、鮮葦根汁、麥冬汁、藕汁(或用蔗漿)。欲清表熱,則加竹葉、連翹;欲瀉陽明獨勝之熱,而保肺之化源,則加知母;欲救陰血,則加生地、元參;欲宣肺氣,則加杏仁;欲行三焦開邪出路,則加滑石。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五汁飲, 出處:《證治匯補》卷五。 組成:蘆根汁、生薑汁、韭汁、沉香汁、竹瀝。 主治:噎膈。
五汁飲, 出處:《金鑑》卷四十二。 組成:蘆錐、荸薺、甘蔗、竹瀝、薑汁。 主治:潤燥止吐。主治:嘔吐。
五汁飲, 出處:《濕溫時疫治療法》卷下。 組成:生蘿蔔汁2杯,生薑汁半酒杯,白蜜1酒杯,陳細茶汁1酒杯,生藕汁1酒杯。 主治:清潤滑降。主治:痢後積熱未盡。
五汁飲, 出處:《重訂通俗傷寒論》。 組成:竹瀝2瓢,梨汁2瓢,萊菔汁2瓢,鮮石菖蒲汁1小匙,薄荷油3滴。 主治:辛涼潤肺,生津化痰。主治:外感秋燥傷肺,爍津液而化粘痰,咳嗽痰吐質粘。
五汁飲, 出處:《溫病條辨》卷一。 組成:梨汁、荸薺汁、鮮葦根汁、麥冬汁、藕汁(或用蔗漿)。 主治:甘寒救液。主治:太陰溫病,口渴,吐白沫粘滯不快者。癉瘧,陰氣先傷,陽氣獨發,但熱不寒,或微寒多熱,舌乾口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