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葛汁飲子

生葛汁飲子

SHENG GE ZHI YIN ZI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寒 (0.6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脾經 16%
胃經 16%
心經 16%
膀胱經 8%
肝經 8%
大腸經 8%
肺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膀胱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生葛汁飲子中包含葛根,主要因為葛根具有以下功效:

  1. 清熱解表:葛根性涼,味甘,具有清熱解表之功效,可用於治療外感風熱,頭痛發熱,咽喉腫痛等症。
  2. 生津止渴:葛根富含澱粉、糖類等營養物質,具有生津止渴的作用,可用於治療口乾舌燥,津液不足等症。

生葛汁飲子以葛根為主藥,佐以其他清熱解表藥物,用於治療外感風熱,症狀如發熱、頭痛、惡寒、無汗、鼻塞、咳嗽等,其清熱解表、生津止渴之效,有助於緩解患者的不適。

生葛汁飲子中加入竹瀝,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清熱解暑,生津止渴:竹瀝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暑、生津止渴的功效。葛根亦性涼,味甘,可清熱生津,二者合用,可增強清熱解暑、生津止渴的效果,適用於暑熱傷津,口渴煩躁等症。

二、 和中降逆,化痰止咳:竹瀝可和胃降逆,化痰止咳,而葛根則可解肌發表,止渴生津,二者共同作用,可緩解因暑熱導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

生葛汁飲子中包含杏仁,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潤肺止咳: 杏仁味苦甘,性微溫,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化痰平喘之效。葛根味甘性涼,能清熱生津,與杏仁共同作用,可有效緩解肺熱咳嗽、痰多難咳等症狀。
  2. 解表散寒: 生葛汁飲子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杏仁具有解表散寒的作用,有助於驅散風寒,緩解感冒初期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與葛根的清熱解毒功效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生葛汁飲子》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首載於《衛生總微》(宋代兒科專著),主治「小兒欲發癇,極熱不已」。指小兒癇證(類似現代癲癇或高熱驚厥)發作前兆,症見身熱熾盛、煩躁不安,甚至神昏抽搐之象。其病機關鍵為「熱極生風」,內熱熾盛引動肝風,故以清熱、熄風、開竅為治法。

二、組成與方義解析

  1. 生葛根汁(1合)

    • 性味功效:甘辛涼,入脾胃經,能清熱生津、解肌退熱。
    • 方中角色:針對「極熱不已」之表裡熱盛,尤其擅長透發肌表鬱熱,緩解熱邪上攻之勢。其生津特性可預防熱盛傷陰,為本方清熱主藥。
  2. 竹瀝(1合)

    • 性味功效:甘寒滑利,入心肝肺經,擅清熱化痰、定驚利竅。
    • 方中角色:小兒癇證多兼痰熱蒙蔽心竅,竹瀝能滌痰開閉,助牛黃熄風醒神,且其寒性協同葛根清解內熱。
  3. 牛黃(杏仁大,研細)

    • 性味功效:苦涼,入心肝經,為經典熄風開竅藥,清心解毒、豁痰定驚。
    • 方中角色:直接針對「欲發癇」之風動神昏,鎮肝熄風,預防驚厥發作。與竹瀝配伍,強化化痰開竅之力。

三、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清熱為本

    • 葛根汁透表裡之熱,竹瀝清臟腑痰熱,牛黃清心肝火毒,三藥層次分明,從氣分至血分熱邪皆能兼顧。
  2. 熄風防痙

    • 牛黃為核心熄風藥,配合竹瀝化痰,切中「熱極生風→風動痰湧→癇發」之病機鏈,阻斷病情進展。
  3. 給藥設計

    • 採汁劑(生葛汁、竹瀝)與散劑(牛黃研粉)混服,利於迅速吸收,符合小兒急症「頓挫病勢」需求。

四、與同類方劑比較

相較於《千金》「龍膽湯」(清肝瀉火為主)或「紫雪丹」(重鎮熄風),本方可視為「輕清透熱」之小兒專方,藥味簡潔而力專,適於熱盛未至大實大虛者,尤重預防。

總結:此方以清熱為綱,結合化痰開竅,體現「治癇先截熱」思路,為宋代兒科對熱性驚厥的早期干預方案。

傳統服藥法


生葛根汁1合, 竹瀝1合, 牛黃如杏仁大(細研)。上藥相和。
每服半合。
(《衛生總微》卷五)。本方方名,《幼幼新書》引作「生葛汁飲」。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發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建議諮詢醫生後再服用。

相關疾病


癲癇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生葛汁飲子, 出處:《聖惠》卷八十五。 組成:生葛根汁1合,竹瀝1合,牛黃如杏仁大(細研)。 主治:小兒欲發癇,極熱不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