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蔥白七味飲
CONG BAI QI WEI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外台》卷三引《許仁則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87)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蔥白七味飲方中,以蔥白入藥,主要基於其辛溫發散,解表散寒之性。
蔥白性溫,味辛,入肺經,能發散風寒,通竅止咳。其辛溫之性,可驅散外感寒邪,達於表邪;其通竅之效,則可宣通鼻竅,改善因寒邪侵襲所致的鼻塞、流涕等症狀。
因此,蔥白在七味飲中,可發揮解表散寒、通竅止咳的作用,與其他藥物相配,共同達到治療風寒感冒的目的。
蔥白七味飲中加入葛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解表散寒:葛根具有解肌發表、散寒止痛的功效。蔥白七味飲主要針對外感風寒所致的發熱、頭痛、惡寒等症狀,葛根可助於疏散風邪,緩解寒邪入侵所造成的症狀。
- 升陽解表:葛根具有升陽解表、透疹止痛的作用。蔥白七味飲對於因風寒所致的麻疹初期,葛根可促進疹子透發,減少疹毒內陷的風險。
蔥白七味飲中加入淡豆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解表散寒: 淡豆豉性微寒,具有解表散寒、宣肺止咳的功效。配合蔥白等辛溫解表之品,可增強解表散寒之力,適用於外感風寒、頭痛鼻塞、咳嗽痰多等症。
- 消腫解毒: 淡豆豉亦有消腫解毒之效,能緩解風寒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
故蔥白七味飲中加入淡豆豉,可有效增強解表散寒、消腫解毒功效,使藥效更加全面,更能針對風寒感冒症狀。
蔥白七味飲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咳的功效。蔥白七味飲主要針對風寒感冒,生薑可以幫助驅散寒氣,緩解患者的畏寒、流涕、咳嗽等症狀。
2. 調和藥性: 生薑可調和藥性,減少其他藥材的副作用。蔥白七味飲中其他藥材如荊芥、防風等,性味偏寒涼,生薑的加入可以平衡藥性,使藥效更加和緩,避免對患者造成刺激。
蔥白七味飲中包含麥門冬,主要原因有二:
一、清熱潤肺: 蔥白七味飲主治風熱感冒,而麥門冬性寒,味甘,具清熱潤肺、養陰生津之效,可緩解風熱所致的口乾咽燥、咳嗽痰粘等症狀,與方劑中其他清熱解表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清熱解表、潤肺止咳之效。
二、滋陰生津: 麥門冬能滋養肺陰,並促進津液生成,對於風熱感冒引起的津液虧損,具有很好的緩解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口乾舌燥、咽喉疼痛等症狀。
蔥白七味飲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涼血: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蔥白七味飲方劑多用於治療熱證,而生地黃則可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緩解熱證所導致的發熱、口渴、血熱妄行等症狀。
- 滋陰潤燥:蔥白七味飲中可能存在一些燥熱之品,生地黃可以滋陰潤燥,平衡藥性,防止藥物過於燥烈,避免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蔥白七味飲》出自《太平聖惠方》,後為《活人書》所引,名為「七味蔥白湯」,主治以下兩類病症:
- 天行癒後勞復:指時行疫病(如傷寒類外感熱病)痊癒後,因過度勞累或調養不當,導致病症復發,症狀類似傷寒初起,如惡寒、發熱、頭痛等。
- 傷寒陰陽易勞復:傷寒病癒後,因「陰陽易」(男女病後交媾傳染)或「勞復」(過勞復發),病情再度發作,表現如初病時的外感證候。
此方針對「病後復發」之虛中夾表證,特點為病癒後正氣未復,又感外邪,或餘熱未清,兼有津液不足。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本方由七味藥物組成,以「勞水」(甘瀾水)煎煮,旨在滋陰解表、調和營衛。其配伍邏輯如下:
蔥白(連須):
- 辛溫發散,通陽解表,宣透肌表之邪。
- 「連須」增強宣通之力,適用於表證輕微而正氣不足者。
乾葛(葛根):
- 升發陽氣,解肌退熱,助蔥白透邪外出。
- 生津舒筋,緩解項背強痛,兼防發汗傷陰。
新豉(淡豆豉):
- 宣散鬱熱,解表除煩,與蔥白協同(類似「蔥豉湯」結構),輕清透邪。
生薑:
- 溫中散寒,助蔥豉解表,兼和胃止嘔,調理中焦。
生麥門冬(去心):
- 甘寒滋陰,清養肺胃之津,防辛溫藥物耗傷陰液。
- 針對病後津虧,虛熱內生之證。
乾地黃:
- 滋陰養血,補益肝腎,填補病後陰血耗損。
- 與麥冬共奏「滋陰以助汗源」之效,使發汗不傷正。
勞水(甘瀾水):
- 將水揚千遍後煎藥,取其「輕揚不助濕」之性,助藥力溫和透達。
全方功效推導
解表與滋陰並行:
- 蔥白、葛根、豆豉、生薑辛散解表,針對表邪未盡;麥冬、地黃滋陰養血,顧護陰液。
- 此結構類似「滋陰解表」法,適用於體虛外感或病後復感。
調和營衛,兼清餘熱:
- 表證輕微,以蔥豉宣透;葛根升津,防過汗傷陰;地黃、麥冬補充汗源,使邪去正安。
適應「勞復」病機:
- 病後氣血未復,過勞或交接耗傷陰精,外邪乘虛而入。方中滋陰藥扶正,解表藥祛邪,標本兼顧。
總結
《蔥白七味飲》的設計反映「扶正祛邪」思想,尤其適合「虛人外感」或「病後復發」之證。通過辛溫解表與滋陰養血並用,既祛除表邪,又補益陰血,避免單純發汗劫陰之弊,體現中醫「津血同源」「汗血同源」的治療智慧。
傳統服藥法
蔥白(連須,切)1升,乾葛(切)6合,新豉1合(綿裹),生薑(切)2合,生麥門冬(去心)6合,乾地黃6合,勞水8升(此水以杓揚之一千過)。上用勞水煎之,三分減二,去滓,分3次溫服,相去行8-9里。如覺欲汗,漸漸覆之。
忌蕪荑。
(《聖惠》卷十四)。本方方名,《活人書》引作「七味蔥白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天行病癒後,身體虛弱,又感冒發燒,症狀和傷寒初起時一樣;傷寒病癒後,陰陽失調,又感冒發燒,症狀和傷寒初起時一樣。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蔥白七味飲, 出處:《外台》卷三引《許仁則方》。 組成:蔥白(連須,切)1升,乾葛(切)6合,新豉1合(綿裹),生薑(切)2合,生麥門冬(去心)6合,乾地黃6合,勞水8升(此水以杓揚之一千過)。 主治:天行癒後勞復,狀一如傷寒初有;傷寒病癒後,陰陽易,勞復如初。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