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臍法

掩臍法

YAN QI FA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得效》卷六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偏熱 (1.4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7%
胃經 27%
心經 9%
膀胱經 9%
小腸經 9%
三焦經 9%
脾經 9%
肺經
胃經
心經
膀胱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掩臍法方劑中,包含蔥白,主要原因如下:

  1. 溫中散寒: 蔥白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解表發汗、通陽開竅的功效。掩臍法多用於寒邪侵襲所致的腹痛,蔥白可溫暖脾胃,驅散寒氣,緩解腹痛。
  2. 通陽開竅: 蔥白還有通陽開竅的作用,可促進氣血運行,緩解氣滯血瘀所致的腹痛。掩臍法中,蔥白與其他藥物配合,可增強通陽開竅的效果,促進腹痛的緩解。

掩臍法方劑中加入生薑,主要原因如下:

  1.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的作用,可緩解因寒邪侵襲脾胃所致的腹痛、腹脹、嘔吐等症狀。掩臍法多用於寒性腹痛,生薑可以起到溫暖脾胃、驅散寒氣的作用,減輕疼痛。
  2. 和胃降逆: 生薑具有和胃降逆的作用,可以緩解因脾胃虛寒導致的胃氣上逆、噁心嘔吐等症狀。掩臍法中加入生薑,可以促進脾胃運化,減輕腹痛,並幫助止嘔。

掩臍法方劑中包含淡豆豉,主要原因有二:

一、疏解表寒,緩解腹痛:淡豆豉性微寒,入肺、脾經,具有疏散風寒、解表止痛之效。掩臍法多用於治療因外寒侵襲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淡豆豉可疏解表寒,緩解疼痛,配合其他藥材,達到解表散寒、和中止痛的效果。

二、調和脾胃,促進消化:淡豆豉亦能健脾和胃,促進消化,對於因寒邪阻滯脾胃所致的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也有緩解作用。掩臍法中加入淡豆豉,可協同其他藥材,共同調節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達到整體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掩臍法」主要用於治療大小便不通之症。古代醫家認為,臍(神闕穴)為先天之氣所聚,內聯臟腑,外通經絡,透過藥物外敷可刺激經氣運行,調節腸腑功能,促進二便排泄。此法屬中醫外治法之一,尤其適用於因氣機鬱滯、寒凝或濕阻所致之便秘、癃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連根蔥(帶土不洗)

  • 性味辛溫,歸肺、胃經,具發散通陽、通絡開竅之效。
  • 蔥白含揮發性硫化物,能刺激皮膚、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透過臍部吸收以宣通壅滯之氣機,尤善「通陽利水」,助膀胱氣化。

2. 生薑

  • 性辛溫,歸脾胃經,能溫中散寒、降逆止嘔。
  • 其辛辣成分(如薑辣素)可擴張血管,增強藥物滲透,協同蔥白辛溫走竄,破除寒濕凝聚,緩解腸道冷秘。

3. 淡豆豉

  • 性苦寒,歸肺、胃經,功能解表除煩、宣鬱散結。
  • 方中取少量(21粒),既能調和蔥薑之辛烈,又能輕宣鬱熱,防止過燥,並助氣機升降復常。

4. 鹽

  • 鹹味入腎,能軟堅散結、滲透利水,引藥力深入下焦。
  • 現代角度觀之,鹽的高滲透性可促進皮膚對藥物的吸收,增強局部刺激作用。

配伍推理與作用機制

  • 辛溫通陽:蔥、薑為主,辛溫行散,破除寒濕凝滯,恢復腸道蠕動與膀胱氣化。
  • 升降相因:豆豉輕宣鬱滯,與蔥薑一升一降,調理氣機樞紐,緩解「腑氣不通」。
  • 外治透竅:臍部皮膚薄、血管豐富,藥餅烘熱後敷貼,透過溫熱刺激與藥物滲透,直接作用於腹腔臟腑,促進腸道蠕動與排尿反射。

延伸思考
《普濟方》將本方改為內服「蔥豆湯」,可能取其輕宣通腑之效,然外敷法更重局部刺激與經絡傳導,避免內服辛散耗氣之弊,體現中醫「同病異治」的靈活性。此方簡便廉驗,契合古代「簡、便、廉、效」的民間醫療智慧。

傳統服藥法


連根蔥1莖(帶土不洗),生薑1塊,淡豆豉21粒,鹽2匙。
上藥同研爛,捏餅。
烘熱,掩臍中,以帛扎定。良久氣透自通。不然,再換1劑。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掩臍方」。本方搗碎為末,米湯送下,名「蔥豆湯」(見《普濟方》卷三十九)。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辛溫,有一定的刺激性,孕婦、哺乳期婦女、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掩臍法, 出處:《得效》卷六。 組成:連根蔥1莖(帶土不洗),生薑1塊,淡豆豉21粒,鹽2匙。 主治:大小便不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