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五通膏方劑中加入生地黃,主要考量其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歸心、肝、腎經,可清熱涼血,尤其適用於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如吐血、衄血、咯血等。
此外,生地黃亦可滋陰潤燥,適合陰虛火旺、津液不足所致的口乾舌燥、咽喉腫痛、便祕等症狀。
五通膏方劑的組成,旨在綜合運用各藥材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特定病症的目的。生地黃的加入,有助於清熱涼血,滋陰潤燥,平衡方劑的整體功效。
五通膏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解表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的作用。五通膏通常用於治療風寒濕痺、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生薑可以溫經散寒,驅散寒邪,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2. 輔助其他藥材: 生薑可以與其他藥材相配伍,增強藥效。例如,生薑可以與川芎、當歸等藥材配合,促進藥物的吸收和流通,加強藥物的療效。
總之,生薑在五通膏中起着解表散寒、輔助其他藥材的作用,有助於提升藥效,達到治療目的。
五通膏中加入蔥白,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散寒通絡:蔥白性溫,具有散寒解表、通絡止痛的功效,可幫助驅散體內寒氣,舒筋活絡,緩解因寒邪阻滯經絡所致的疼痛。
- 消腫止痛:蔥白富含揮發油,具有抗炎消腫的功效,可幫助消散局部炎症,減輕疼痛。
因此,蔥白在五通膏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能夠有效地緩解因寒濕所致的關節疼痛、四肢麻木等症狀,提高藥效。
五通膏中添加胡蘿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尿通淋:胡蘿蔔子性寒,味甘,入腎經,具有利尿通淋之效。對於因濕熱下注所致的小便不利、淋痛、尿頻等症狀,胡蘿蔔子能有效地清熱利濕,促進尿液排出。
- 活血止痛:胡蘿蔔子亦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作用。對於因氣血瘀滯所致的腰膝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胡蘿蔔子可以改善血液循環,減輕疼痛。
因此,五通膏中加入胡蘿蔔子,可發揮其利尿通淋、活血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相關疾病。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五通膏」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症狀
根據多部古醫書的記載,五通膏主要用於治療小兒臍風,症狀包括:
- 撮口:嬰兒口撮緊閉,不能吮乳。
- 臍腫:臍部腫脹、硬,甚至如盤狀。
- 臍濕:臍部潮濕,甚至有黃水流出。
- 臍瘡:臍部紅腫疼痛,甚至潰爛成瘡。
- 其他症狀:面赤喘急、啼聲不出、腹膨脹、日夜多啼、不能飲乳,嚴重者可出現發搐、手足蜷縮等。
治療原理
五通膏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疏通經絡,祛風除濕:臍風多因斷臍後感受風濕之邪所致,或因胎中稟受熱毒。五通膏中的生薑、蔥白具有辛溫發散之性,能祛風散寒,疏通經絡;蘿蔔子能下氣消食,利水滲濕,有助於祛除濕邪。
滋陰清熱,涼血解毒:生地黃具有滋陰清熱、涼血解毒的功效,可以針對胎中熱毒或風濕化熱的情況。
消腫散結,促進排泄:田螺肉性寒,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作用,有助於消散臍部腫脹;五通膏外敷於臍部,並要求「抱住候一時,有屁下泄而愈」,提示該方劑還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泄,從而達到疏通經絡、祛除邪氣的作用。
局部給藥,直達病所:五通膏採用外敷法,直接作用於臍部病灶,藥物能夠迅速滲透,發揮藥效。臍部與經絡相通,也與臟腑相連,因此外敷臍部也能起到調節臟腑功能的作用。
綜合分析
五通膏主要針對小兒臍風,其組方以祛風除濕、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為主要思路。通過外敷臍部,藥物直達病所,發揮疏通經絡、促進排泄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臍風的目的。多部醫書記載其能使患兒「有屁下泄而愈」,也印證了其疏通排泄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五通膏主要針對小兒臍風的初期或輕症,如果病情嚴重,如出現青筋衝心、手足蜷縮等危重症狀,則需配合其他療法,甚至尋求現代醫學的幫助。
傳統服藥法
生地、生薑、蔥白、蘿蔔子、田螺肉各等分。上共搗爛。
搭臍四圍1指厚,抱住1時。有屁下泄而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服用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同名稱方劑
五通膏, 出處:《回春》卷七。 組成:生地、生薑、蔥白、蘿蔔子、田螺肉各等分。 主治:小兒臍風撮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