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金泥煎方劑中使用金箔,其用意在於金屬的特殊性,並非直接藥效。金箔在中醫理論中被視為「金屬性」,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活血止痛的功效,但其藥效極弱,主要作用在於:
- 提升藥效: 金箔能吸附其他藥材的藥性,並將其有效成分緩慢釋放,延長藥效。
- 增強藥力: 金箔的特殊物理性質能增強藥力的穿透力,使藥物更容易被吸收,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金泥煎中金箔的作用並非單純的藥效,而是透過其特殊性提升其他藥材的功效,達到更佳的療效。
金泥煎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某些特定的疾病,其中的水銀成分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水銀在中醫中被視為一種具有毒性的金屬,但其使用是基於古代醫學理論和經驗的積累。在古代,中醫師認為水銀具有去邪、鎮痛和解毒的作用,能夠處理一些由邪氣引起的病症。
然而,現代醫學研究顯示水銀對人體有嚴重的毒性及副作用,可能引發多種健康問題,包括神經系統損傷和內臟功能障礙。因此,現代醫學界對於水銀的使用持非常謹慎的態度,建議使用其他更安全的替代藥物來取代水銀的用途。在當代醫療實踐中,金泥煎的成分和用法需調整,以確保對患者的安全和有效性。對於金泥煎中的水銀成分,應更加深入研究和討論,並探索無毒的替代方案。
金泥煎方中加入遠志,是基於其解鬱安神、開竅醒神之效。遠志味甘、辛,性溫,入心、肺經,能振奮心氣,開竅醒神,對於心神不寧、失眠健忘、神志恍惚等症狀有較好療效。
金泥煎主治心腎不交、心神不安、失眠多夢、健忘心悸等症。遠志的加入,可以疏通心氣,安神定志,改善心腎不交引起的失眠等症狀,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金泥煎方中含有水菖蒲,主要是利用其開竅醒神、化濕止嘔的功效。水菖蒲性溫,味辛,歸心、脾、腎經,能通利九竅,醒神開竅,對於痰濁矇蔽心神、神志不清、昏迷不醒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此外,水菖蒲還具有化濕止嘔的功效,可以有效緩解脾胃濕熱導致的嘔吐、眩暈等症狀。因此,金泥煎方中加入水菖蒲,有助於提高方劑的開竅醒神、化濕止嘔的效果,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病症。
金泥煎中包含鈎藤,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平肝熄風: 鈎藤性平味苦,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清熱解毒的功效。金泥煎主治肝陽上亢、風熱內盛所致的頭風眩暈、頭痛耳鳴等症,鈎藤可有效平息肝陽、消除眩暈,達到止痛安神之效。
- 涼血止血: 鈎藤亦有涼血止血之功。金泥煎中常配合其他涼血止血藥物,如生地、丹皮等,共同發揮清熱涼血、止血止痛的作用,治療因肝火上炎、血熱妄行引起的出血症狀。
金泥煎方劑中含有龍膽草,主要是因為龍膽草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方劑中,龍膽草主要針對濕熱蘊結、肝膽濕熱所致的黃疸、目赤腫痛、口苦咽乾等症狀。其苦寒之性,能瀉肝膽之火,清熱燥濕,並能利濕退黃,故可與其他藥材合用,共奏清熱利濕、解毒退黃之效。
金泥煎方劑中含有龍齒,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瀉火、鎮驚安神: 龍齒味甘鹹,性寒,入心、肝經,具有清熱瀉火、鎮驚安神之效。金泥煎主治心火亢盛,神志恍惚,驚悸失眠,煩躁不安等症,龍齒可清心熱,安神志,緩解患者症狀。
- 固腎止遺: 龍齒亦有固腎止遺之效。金泥煎中若涉及腎虛遺精,則龍齒可輔助滋陰固腎,減少遺精。
總而言之,龍齒在金泥煎中扮演着清熱安神、固腎止遺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整體症狀。
金泥煎中加入人參,主要原因有二:
一、扶正固本: 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生津止渴等功效。金泥煎治療的是氣血不足、心脾虧虛所致的諸症,而人參可補益心脾、振奮心氣,從根本上改善體虛乏力、心悸氣短等症狀。
二、協調藥性: 金泥煎中其他藥材如黃芪、白朮等,皆偏於燥性,而人參則可起到滋陰潤燥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使藥性平和,避免燥烈傷津。
金泥煎中加入赤茯苓,主要是因為赤茯苓具有以下功效:
- 利水滲濕:赤茯苓能利水滲濕,幫助排除體內多餘水分,改善水腫,這對於金泥煎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黃疸、小便不利等症狀具有重要作用。
- 健脾和胃:赤茯苓能健脾和胃,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水液代謝,有助於改善因濕熱困脾所致的食慾不振、脘腹脹滿等症狀。
因此,赤茯苓在金泥煎中發揮着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的功效,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金泥煎中使用青黛,主要是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青黛性寒,味苦,入心、肝經,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金泥煎主要用於治療熱毒蘊結、血熱妄行所致的瘡瘍腫毒、口舌生瘡、齒齦腫痛、鼻衄、咯血等症。青黛在方中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金泥煎方劑中包含蚱蟬,主要原因在於:
- 清熱解毒:蚱蟬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散風止痙之效。金泥煎主治癧瘍、瘰癧等病症,而這些病症往往是由熱毒積聚所致,蚱蟬可有效清熱解毒,消散腫毒。
- 活血化瘀:蚱蟬亦具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有助於消散瘀血,改善局部腫痛症狀。對於金泥煎所治病症,如瘰癧,往往伴隨局部瘀血,蚱蟬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其消散。
金泥煎中加入麝香,是因其具有開竅醒神、活血止痛、化瘀消腫的功效。
麝香氣味芳香,能通達經絡,直達病竈,對於神志不清、昏迷不醒等症狀,可起到迅速開竅醒神的作用。此外,麝香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減輕疼痛,對於跌打損傷、骨折等外傷引起的疼痛,以及腫脹瘀血,均有顯著療效。
金泥煎方中加入牛黃,主要源於其清熱解毒、開竅醒神之效。
牛黃為牛膽結石,性寒味苦,入心、肝、膽經。其清熱解毒之力強,能清心火、解熱毒,並能開竅醒神,用於熱病神昏、痰濁昏迷、驚癇抽搐等症。
金泥煎為清熱解毒之劑,用於熱毒壅盛、神昏譫妄之症,而牛黃恰能清熱解毒,開竅醒神,有助於清熱解毒、開竅醒神,故金泥煎方中加入牛黃。
金泥煎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調和藥性: 金泥煎為治療濕熱蘊結之證的方劑,藥性偏寒涼。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藥性,緩解寒涼之弊,避免傷脾胃。
二、甘草為君藥: 金泥煎中,甘草不僅是調和藥性,更是起到君藥的作用。其具有緩解藥物毒性、補脾益氣的作用,有助於提高藥效,讓藥物更安全有效地發揮作用,減輕藥物對身體的負擔。
金泥煎為一方經典中藥方劑,其組成精妙,旨在滋陰潤燥、補肺益腎。方中包含酥油,此為一特色所在。酥油,古稱酥,源自牛羊之乳脂,經加工提煉而成,性質溫和,味甘,歸脾、肺、腎經。據《本草綱目》記載,酥油具滋潤五臟、補虛損、潤腸通便之效,尤善於滋潤肺腎,是為滋陰補肺之上品。
在金泥煎中,酥油的作用不可小覷。一方面,它能夠增強整體方劑的滋潤效果,對肺燥咳嗽、腎虛腰痛等症狀有良好療效;另一方面,酥油還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使藥物間相互協同,增強藥力,減輕苦寒藥物對脾胃的刺激,使患者易於接受。因此,酥油在金泥煎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藥學「藥食同源」、「寒熱調和」的智慧,是中醫方劑學寶貴的財富之一。
金泥煎中加入蜂蜜,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緩和藥性,增進口感: 金泥煎中含有許多苦寒藥物,蜂蜜具有甘潤性,可以緩和藥性,減少苦味,使患者更容易接受。
- 滋陰潤燥,護胃養脾: 蜂蜜富含葡萄糖和果糖,容易被人體吸收,有助於滋陰潤燥,並能護胃養脾,減少藥物對胃部的刺激,提高藥效。
此外,蜂蜜還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有助於促進傷口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金泥煎】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心熱,多驚悸」,乃針對小兒心神不寧、易受驚嚇、躁動不安之證。中醫認為「心藏神」,小兒形氣未充,心火易亢,熱擾心神則驚悸;痰熱蒙蔽或肝風內動亦可致驚。方中金箔、水銀鎮驚安神,牛黃、麝香清心開竅,呼應古代醫家對「驚風」「熱極生風」之病機理解,符合唐宋時期小兒方劑多用重鎮之品的用藥特色。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重鎮安神:
- 金箔、水銀:質重沉降,直接鎮攝浮越之心神。《本草備要》載金箔「鎮心肝,安魂魄」,水銀「主驚癇」。二藥同研如泥,加強協同。
- 龍齒、虎睛:動物藥取其「魄力」,龍齒定驚,虎睛(古方習用)鎮怯,針對小兒驚恐啼叫。
清心瀉熱:
- 龍膽、青黛:清肝膽實火,防肝熱引動風陽。
- 赤茯苓:導心熱下行,從小便而出,輔以甘草緩和藥性。
開竅醒神:
- 牛黃、麝香:芳香走竄,開竅醒神,治痰熱蒙蔽之昏聵。《日華子本草》言牛黃「療驚癇」。
- 菖蒲、遠志:豁痰通竅,交通心腎,助心神安定。
熄風定搐:
- 鈎藤、蚱蟬:熄肝風、定驚搐。蚱蟬(蟬蛻類)古方多用於小兒夜啼驚風。
扶正顧本:
- 人參:益氣安神,防重鎮藥傷正,針對小兒「臟腑嬌嫩」特點。
- 酥、蜜:甘潤滋養,緩和峻藥之性,兼矯味易餵服。
綜論:
本方以「鎮、清、開、熄」四法並施,既瀉心肝實火,又豁痰開竅,佐以益氣扶正。其組方思維體現「急則治標」(驚悸)與「標本兼顧」(心熱)的結合,反映古代兒科對驚證「重鎮為先,清熱為輔」的治療特色。劑型上,蜜煎稠膏便於小兒服藥,亦屬古人智慧。
傳統服藥法
金箔七十五片 水銀一兩半 遠志一兩(去心) 菖蒲三分 鈎藤三分 龍膽三分(去蘆頭) 龍齒三分 人參三分(去蘆頭) 赤茯苓三分 青黛一分 蚱蟬三枚(去翅足) 麝香一分 虎睛一對(微炙) 牛黃一分 甘草2分(炙微赤,銼) 酥四兩 蜜三斤
上件藥,水銀、金箔同研如泥,又別研麝香、虎睛、牛黃、青黛四味如粉,其餘藥搗篩為散,入銀鍋中,先以水2升,文火煎取半升,以新綿濾去滓,再入鍋內,下酥、蜜及金泥,並研了藥等,慢火煎,不住手以柳蓖攪如稠餳,入瓷盒內盛。
每服取2大豆許,以溫水調服,1日3-4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金泥煎, 出處:《聖惠》卷八十三。 組成:金箔75片,水銀1兩半,遠志1兩(去心),菖蒲3分,鉤藤3分,龍膽3分(去蘆頭),龍齒3分,人參3分(去蘆頭),赤茯苓3分,青黛1分,蚱蟬3枚(去翅足),麝香1分,虎睛1對(微炙),牛黃1分,甘草2分(炙微赤,銼),酥4兩,蜜3斤。 主治:小兒心熱,多驚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