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箔

金箔

JIN BO

  • 英文名稱:Native Gold Native Gold
  • 別名:金頁,金薄
  • 藥品來源:為用黃金錘成的紙狀薄片。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金箔的傳統功效


1. 解毒

金箔在古代中醫典籍中,被認為具有解毒功效,但其作用機理與現代醫學觀點有所不同。古代醫家主要從其「鎮心闢邪」的角度理解其解毒作用。

《神農本草經疏》提及金箔的運用需謹慎,認為其性剛,過量服用會傷身。但以金箔入藥,可以「鎮心安神」,然而僅適用於心氣虛導致的神魂不安,而非外邪入侵所致。 這暗示了金箔的解毒作用並非直接作用於外邪,而是通過調節人體內在平衡來間接達到效果。

《本經逢原》則認為金箔可治療驚癇風熱等肝膽疾病,但強調須製成箔狀,避免其重量造成負擔。其提到紫雪方中使用赤金葉子,可降痰逆,說明金箔的解毒作用可能與其調節臟腑功能,祛除痰火有關。

《醫鏡》、《羅氏會約醫鏡》皆指出金箔能「鎮心闢邪」,治療癲狂、驚悸等症狀,並能「墜痰涎,降邪火」。這進一步說明古人認為金箔具有清熱解毒、平肝熄風的作用,主要針對邪盛於上、宜清宜降的病症。 需要注意的是,兩書都強調陽虛氣陷者不宜使用。

《藥性論》、《海藥本草》、《本草再新》、《本草蒙筌》等典籍則從不同角度描述金箔的功效,包括治療小兒驚傷、五臟風癇、痘瘡等,並提到其具有安魂魄、舒肝氣、滋腎水等作用。這些記載都指向金箔在古代醫學中被認為具備一定的解毒和安神功效,但其作用機制與現代醫學的毒理學觀點存在差異,應結合其他藥物和臨牀經驗綜合應用。 總而言之,古籍中關於金箔解毒的記載,更偏向於調節機體平衡,而非直接殺滅病原體。

2. 清熱解毒

金箔,作為一種特殊的單方中藥,其清熱解毒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但其作用機理與現代醫學理解有所差異。 綜觀《神農本草經疏》、《本經逢原》、《醫鏡》、《藥性論》、《海藥本草》、《本草再新》、《本草蒙筌》以及《羅氏會約醫鏡》等典籍,金箔的清熱解毒功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多部典籍記載金箔具有鎮心安神,清熱降火的作用。《本經逢原》指出金箔可治療「驚癇風熱肝膽之病」,《醫鏡》和《羅氏會約醫鏡》則認為其能「鎮心闢邪」、「降邪火」,並能治療「癲狂驚悸」。這與金箔的物理特性有關,古代醫家可能認為金箔的「金性本剛」能抑制體內亢奮的邪氣,達到清熱解毒的功效。

其次,金箔的清熱解毒作用也體現在對某些熱性病症的治療。《本草再新》提到金箔能「治小兒驚癇、痘瘡諸毒」,《海藥本草》則指出其能治療「癲癇風熱,上氣咳嗽,傷寒肺損吐血」。這些記載暗示金箔可能對某些由熱毒引起的疾病具有一定的療效。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醫家對金箔的使用也有一些限制。《神農本草經疏》提到金箔「服之傷肌損骨」,《醫鏡》和《羅氏會約醫鏡》也強調「生金有毒,即箔亦不可多服」。這表明金箔的藥用價值並非無條件的,需謹慎使用,並結合患者體質進行判斷。 此外,部分典籍中提到的金箔功效,如拔疔、利五藏等,可能與其物理性質或其他成分有關,需要更深入的研究。總體而言,金箔的清熱解毒功效在古代醫籍中有較多佐證,但其作用機制和現代醫學的理解仍存在差異,需要進一步探討。

3. 平肝息風

金箔,古籍中多記載其具有平肝息風的功效。其作用機理,並非單純的金屬物理作用,而是古人基於其特殊性質,所觀察到的臨牀療效。

《神農本草經疏》指出,金性剛烈,但製成金箔入藥,則可鎮心安神。需注意的是,此功效主要針對心氣虛弱導致的神魂不安,而非外邪入侵引起的疾病。這點強調了金箔的應用範圍,並非所有肝風內動都適用。

《本經逢原》則更進一步說明金箔可治療驚癇風熱,以及肝膽相關的疾病。但強調需製成金箔,避免金屬塊狀的副作用,避免其「重墜傷中」。書中提到紫雪方使用赤金葉子煎水,可制肝降痰逆,暗示金箔的平肝功效可能與其特殊的劑型和製法相關。

《醫鏡》與《羅氏會約醫鏡》都記載金箔能鎮心闢邪,治療癲狂、驚悸等症狀,能安魂魄、定風癇、墜痰涎、降邪火。這更明確地指出金箔在平肝息風方面的應用,特別適用於邪氣上犯,需要清降的病症。但同時也提醒,陽虛氣陷的患者不宜使用。

《藥性論》、《海藥本草》、《本草再新》和《本草蒙筌》等典籍,也從不同角度佐證了金箔的平肝息風功效,例如治療小兒驚癇、安魂魄、定心智等。其中,部分古籍也提及其具有其他功效,例如拔毒、消腫等,但這些與本文主題關聯較小。

綜上所述,古籍記載的金箔平肝息風功效,主要體現在鎮心安神、清降邪火、治療驚癇等方面。但其使用需謹慎,需考慮患者體質,並非所有肝風內動都適用。 古人對金箔藥性的理解,更多地是基於臨牀經驗的總結,其精確的藥理機制有待現代醫學進一步研究。

4. 安神

金箔其安神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但其作用機理與適用範圍需謹慎理解。

多部典籍如《神農本草經疏》、《本經逢原》、《醫鏡》、《藥性論》、《海藥本草》、《本草再新》、《本草蒙筌》、《羅氏會約醫鏡》都提及金箔具有安神、定驚、鎮心之效。例如《藥性論》記載其「主小兒驚傷,五藏風癇,失志,鎮心,安魂魄」,《本草蒙筌》則認為金箔能「安魂魄,養精神,禁癲狂疾走,止驚悸風癇」。這些描述都指向金箔在治療因驚恐、邪氣入侵等導致的神志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上有所裨益。 《醫鏡》與《羅氏會約醫鏡》更進一步指出,金箔適用於邪盛於上,需要清降的病症,但陽虛氣陷者則需避免使用。

然而,《神農本草經疏》也提出警示:「金性本剛,服之傷肌損骨。惟作箔入藥,可為鎮心安神之用。」此處說明金箔需以薄箔形式入藥,才能避免其本身的毒性,並強調其作用僅限於心氣虛弱導致的神魂不安,而非因外邪入侵所致。 《本經逢原》亦指出,金箔需製成薄片,避免其「重墜傷中」。 這反映出古人對金箔藥性理解的謹慎,強調其使用需控制劑量和形式,並需辨證施治,不能濫用。

總而言之,古籍記載的金箔安神功效,並非直接作用於心神,而是通過其特殊的物理性質,在特定病症下,發揮輔助安神的作用。其使用需嚴格遵循古法炮製,並需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金箔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入丸、散。一般多作丸藥掛衣。外用:研末撒。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陽虛氣陷、下利清冷者忌服。

金箔相關的方劑


金箔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心絞痛心內膜炎心律不整原發性高血壓心肌梗塞心包炎心肌炎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心臟衰竭心悸咳嗽吐血癲癇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