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金箔丸」方劑中加入金箔,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金箔的藥理作用:金箔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具有「鎮心安神」的作用,能夠平復心神、安定情緒,適用於治療心悸、失眠、心煩意亂等症狀。
二、金箔的延緩藥效作用:金箔不易被胃酸腐蝕,可以延緩藥物在胃部的吸收,使其更穩定地到達腸道,達到「緩藥緩解」的效果。
因此,金箔在「金箔丸」方劑中起著輔助藥效、穩定藥性的作用,並非主要藥材。
金箔丸方劑中包含訶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收斂止瀉: 訶子性澀,味酸,入脾、大腸經,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對於因脾胃虛弱、腸滑不固導致的腹瀉,訶子可有效抑制腸道蠕動,減少水分流失,緩解腹瀉症狀。
- 清熱解毒: 訶子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有效緩解熱毒引起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金箔丸常用於治療熱毒引起的腸胃不適,訶子在此發揮清熱解毒的輔助作用。
金箔丸中包含丁香,主要基於其溫中降逆、溫腎助陽的功效。丁香味辛、性溫,入脾、腎經,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溫腎助陽的功效。
金箔丸多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寒凝氣滯所致的胃痛、腹痛、嘔吐、腹瀉等症。丁香可溫中散寒,驅除寒邪,緩解胃痛、腹痛等症。同時,丁香還有降逆止嘔作用,能緩解嘔吐症狀。此外,丁香也能溫腎助陽,改善陽虛所致的畏寒肢冷等症狀。因此,金箔丸中加入丁香,有助於增強其溫中降逆、溫腎助陽的功效,提高治療效果。
金箔丸中含有密陀僧,主要源於其止瀉止痛、解毒生肌的功效。
密陀僧,即氧化鋅,性寒,味甘,入肺、脾經。其具有收斂止瀉、止痛生肌、解毒殺蟲之效。金箔丸用於治療久痢、腹瀉、腸炎等症,密陀僧的收斂止瀉作用可緩解腹瀉,止痛生肌則可修復腸道黏膜,減輕疼痛。此外,金箔丸亦可用於治療外傷感染,密陀僧的解毒殺蟲之效可抑制感染,促進傷口癒合。
金箔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中含有硫磺的成分。硫磺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具有獨特的功效,主要用於排毒和消炎。其性質溫和,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清除體內積聚的寒濕與毒素,這對於調理人體的內部環境至關重要。
此外,硫磺在中藥配方中常被用來對抗痺症、皮膚病以及其他與濕熱有關的症狀。它能夠提升方劑的整體療效,使金箔丸在治療方面更為全面。金箔則進一步增強藥物的滋補效果,促進氣血的調整。
總的來說,硫磺的加入使金箔丸具備了更強的排毒與調理作用,適合用於改善由於內熱或濕邪引起的各種健康問題,並符合中藥「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
主治功效
金箔丸主治功效分析
金箔丸,顧名思義,是以金箔為主藥之一的中藥方劑。 多篇古籍資料,其主治功效涵蓋範圍廣泛,主要針對以下幾大方面:
一、虛證
多篇古籍均提及金箔丸可治「虛」,且多與「下焦虛」相關,表現為:
- 小便異常: 如小便白淫、白濁,或如米泔、凝脂,提示腎氣不固,精關不固。
- 遺精滑精: 夜多異夢,遺精頻繁,同樣反映腎虛不能藏精。
治療原理:
- 此類症狀多因腎氣虧虛,封藏失職所致。方中補骨脂、韭菜子、肉蓯蓉、山茱萸、菟絲子等皆為補腎益精之品,可溫補腎陽,固澀精關。牛膝引藥下行,直達病所。龍骨、桑螵蛸則能收斂固澀,進一步加強止遺效果。
二、驚風、癇證
多篇古籍,尤其是兒科著作如《幼幼新書》,記載金箔丸可治療小兒急慢驚風、食癇等病症,症狀表現為:
- 痰涎壅盛: 墜痰涎、口吐涎沫。
- 神志異常: 驚悸、恍惚、狂言、意志不定、眠睡不穩。
- 肢體症狀: 抽搐、顫抖、項背強直、身軟。
治療原理:
- 此類病症多因痰熱內擾,引動肝風所致。方中金箔具有鎮心安神之功,為君藥。古籍中常與犀角、牛黃、龍腦、麝香、琥珀等清熱豁痰、鎮驚開竅之品同用。對於痰涎壅盛者,常配伍青黛、天竺黃、黑牽牛等以清熱化痰;對於驚風抽搐者,常配伍天麻、蠍梢、白殭蠶、附子、南星、防風、白附子等熄風止痙之品。
三、痰證
金箔丸亦可用於治療多種痰證,如:
- 風痰: 表現為頭痛、顫抖、吐逆、飲食減少。
- 膈痰: 表現為氣道奔迫、痞滿短氣、不能臥、頭目旋運、常欲嘔吐、咽喉不利、咳嗽喘息。
- 心腹結氣痰水: 與枳殼、礬石、五倍子、牡蠣粉、蛤粉、白螺殼等同用。
治療原理:
- 金箔丸治療痰證,主要取其鎮靜安神之效,並配合其他化痰藥物。例如,與大承氣湯合用治療胃中結熱所致的風痰,體現了「急則治其標」的原則。對於膈痰,則常配伍理氣化痰、降逆止嘔之品。
四、瘧疾
《雞峰普濟方》記載金箔丸可治「痃瘧、瘧疾」,「虛中久積取轉不下者並小兒乳癖及大人小兒痃瘧神效及治瘧」。
治療原理:
- 金箔丸中部分成分,如丁香、密陀僧、硫磺等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可能對瘧疾的病原體有抑制作用。但其治療瘧疾的確切機理尚需進一步研究。
總結
金箔丸是一個用途廣泛的古方,其功效涵蓋補虛、鎮驚、化痰、治瘧等多個方面。其治療原理主要基於:
- 金箔的鎮靜安神作用: 作為君藥,金箔在多個方劑中都起到核心作用,尤其是在治療驚風、癇證和痰證方面。
- 辨證配伍: 根據不同病證,金箔常與其他藥物靈活配伍,以達到最佳療效。例如,補虛時常與補腎固精藥同用,鎮驚時常與清熱豁痰、熄風止痙藥同用,化痰時常與理氣降逆藥同用。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醫學對疾病的認識和分類與現代醫學有所不同。金箔丸的具體應用,還需結合現代醫學的診斷,由專業中醫師進行辨證論治,才能確保安全有效。
傳統服藥法
金箔五十片(細研) 銀箔五十片(細研) 石膏一兩 龍齒一兩 鐵粉一兩(細研) 人參一兩(去蘆頭) 茯神一兩 遠志一兩(去心) 朱砂一兩(細研) 防風一兩(去蘆頭) 黃芩一兩 生乾地黃一兩 川升麻一兩 地骨皮一兩 玄參一兩 犀角屑一兩 虎睛一對(酒浸一宿,微炙) 牛黃半兩(細研) 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 枳實半兩(麩炒微黃)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安神定志。
上為末,入研了藥,都研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以薄荷湯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久服。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金箔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四。 組成:金箔5片(細研),膩粉3錢,甘遂1分(煨微黃,搗爲末)。 主治:墜痰涎。主治:小兒食癇。
金箔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八。 組成:金箔10片,銀箔10片,鐵落(用水淘去沙泥,取鐵粉)4兩,青黛半兩,砒霜半錢,麝香半錢。 主治:傷寒時行,發狂,妄見神鬼。
金箔丸, 出處:《雞峰》卷九。 組成:金箔10片,白丁香(10月中收者)1分,訶子皮1分,丁香1分,密陀僧半兩,硫黃1錢。 主治:虛中久積,取轉不下者,並小兒乳癖及痃瘧、瘧疾。
金箔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七四。 組成:麻黃半兩,羌活3錢,僵蠶3錢(炒),南星2錢(炮),防風2錢,蟬蛻30個(去頭足),朱砂3錢,麝香1錢,人參半兩,茯苓半兩,茯神2錢,全蠍半兩,山藥3錢,遠志(去心)半錢,金箔10片,銀箔10片。 主治:一切驚風。
金箔丸, 出處:《普濟方》卷八十八引《旅捨備要》。 組成:金箔50片,天南星(炮)1兩,半夏曲1兩,白附子(炮)2兩,雄黃(研飛)半兩,牛黃(研)半兩,朱砂(研飛)半兩,人參半兩,犀角屑1分。 主治:清膈利涎,疏風壅塞。主治:中風語澀,口吐涎,頭目昏,項強直,口眼;及治痰飲腸鳴。
金箔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 組成:金箔(研)2錢,丹砂(研)1兩,阿膠(炙燥)2兩,丁香1兩,麝香(研)1兩,龍腦(研)1兩,墨(燒過研)半兩,牛黃(研)1兩,雄黃(研)1兩,天南星(炮)半兩。 主治:中風偏枯,手足不隨,言語謇澀,心神恍惚;兼療婦人血風,頭目昏眩,胸膈諸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