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克效餅子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解毒的功效。克效餅子中可能包含一些較為峻猛的藥材,加入甘草可以中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減少對人體的副作用。
2. 增強療效: 甘草與其他藥材配伍,可以增強藥效。例如,甘草與黃芪配伍,可以增強補氣作用;與桔梗配伍,可以增強化痰止咳作用。在克效餅子中,甘草可能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發揮更佳的療效。
克效餅子方劑中包含綠豆,主要源於其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
綠豆性寒,味甘,入心、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消暑止渴的功效。在克效餅子中,綠豆可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起到清熱解毒、消炎止痛、消腫止痛的作用。例如,綠豆與金銀花、連翹等藥材配伍,可增強清熱解毒效果,用於治療熱毒症;綠豆與薏苡仁、赤小豆等藥材配伍,可增強利水消腫效果,用於治療水腫、濕熱等症。
克效餅子方劑中加入荷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暑: 荷葉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暑、利濕消腫之功效。克效餅子多用於治療暑熱所致的煩躁、口渴、食慾不振等症狀,荷葉有助於清熱降火,緩解暑熱症狀。
- 利水消腫: 荷葉亦可利水消腫,對於暑熱引起的濕熱內蘊、水腫等症狀,荷葉能幫助利水消腫,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改善水腫情況。
綜上所述,克效餅子方劑中加入荷葉,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暑、利水消腫的功效,以達到治療暑熱症狀的效果。
克效餅子中含有冰片,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清熱解毒: 冰片性寒,味辛,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克效餅子常用於治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冰片可有效清熱解毒,緩解炎症,起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 開竅醒神: 冰片能通竅開竅,提神醒腦。克效餅子有時會加入冰片,以增強其開竅醒神的功效,治療神志不清、昏迷等症。
克效餅子方劑中加入麝香,主要是因為麝香具有以下兩個重要作用:
1. 開竅醒神: 麝香氣味芳香濃烈,入心經,能開竅醒神,用於治療昏迷、神志不清、癲癇等症。對於一些因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滯而引起的疾病,麝香能促進氣血流通,改善神志,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2. 活血止痛: 麝香還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作用,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能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效果。
因此,克效餅子中加入麝香,不僅能起到開竅醒神的功效,還能促進氣血流通,緩解疼痛,提升整體治療效果。
中藥方劑[克效餅子]的組成中,包含金箔,是因為金箔具有補腎壯陽、提高免疫力的作用。金箔能夠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增強機體免疫力,改善由腎虛引起的症狀。其壯陽效果對於調理由腎虛引起的問題非常有效,提升方劑的整體療效。
中藥方劑[克效餅子]的組成中,包含硃砂,是因為硃砂具有安神定志、解毒的作用。硃砂能夠有效安撫神經,改善由情緒不穩引起的不適,並且有助於解毒。其安神解毒效果能夠增強方劑的綜合療效,改善由毒素引起的健康問題。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克效餅子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一切瘧病」,涵蓋瘧疾發作的各種複雜證候。古籍所述症狀可分三類:
典型瘧疾發作週期:
- 先兆期(伸欠、寒慄)、惡寒期(鼓頷戰慄、腰脊痛)、發熱期(頭痛、渴飲),反映瘧邪伏於半表半裡,出入營衛之病理。
- 寒熱交替形式多變(先熱後寒、寒多熱少等),提示病位深淺與正邪交爭強弱不同。
兼夾痰濕證候:
- 「痰積胸中,煩滿欲嘔」說明瘧邪夾痰濕壅滯氣機,濕濁內阻加重寒熱往來。
發作時間差異:
- 一日發、隔日發、延後發等,與中醫「三陽瘧」「三陰瘧」分類相應,邪氣深淺不同故發作週期異。
核心病機:瘧邪伏於募原,痰濕搏結,導致營衛失調、氣機逆亂。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劑以「逐痰瀉水、通利三焦」為核心,針對瘧疾夾痰濕之證:
君藥:甘遂(麩炒黃)
- 性味苦甘而寒,峻下逐水,擅瀉經隧痰湿。
- 麩炒緩其毒性,專攻痰濕積滯。透過瀉下使募原之邪從二便出,切斷瘧邪依附。
臣藥:黑牽牛(半生半熟,取頭末)
- 生用瀉下力猛,炒用緩其性而偏逐水消痰。半生半熟取「既速開泄,又防過傷」之意。
- 與甘遂協同,通利三焦水道,分解痰濕結滯,使邪無所聚。
佐使:蕎麵
- 甘涼質滑,既能製約甘遂、牽牛之峻烈,保護胃氣,又可化痰消積(《食療本草》載其「降氣寬腸」)。
- 作餅緩釋藥力,兼顧攻邪與護正。
藥引:半生半熟蔥白酒
- 蔥白通陽發表,酒行藥勢,二者半生半熟取其「既助藥力上行外達,又防辛散過度」。
- 符合瘧邪「半表半裡」的病位特點,助藥力透達募原。
治療原理:
- 瀉痰逐水:甘遂、牽牛直搗痰濕巢穴,破除瘧邪依附之環境。
- 調暢三焦:通過通利二便,恢復氣機升降,營衛自和則寒熱止。
- 因勢利導:依氣虛實調整服法(一服或分服),體現「峻藥緩攻」思維。
此方體現「瘧多痰濕」的論治觀點,從痰濕論治,而非單純截瘧,符合《金匱要略》「痰飲致瘧」之理論淵源。
傳統服藥法
甘遂(麩炒黃)1兩,蕎面1兩,黑牽牛(淨,4兩,半生半熟,取頭末)2兩半。
上為末。
每服3錢,夜臥滴水和成餅,慢火燒黃色取出。氣實者作1服,爛嚼後,煎半生半熟,蔥白酒送下;氣虛人作兩服,先吃一多半,至明取動,再嚼一少半,亦用半生半熟,蔥白酒送下,微取1行。
婦人有胎不可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化痰止咳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克效餅子, 出處:《衛生寶鑑》卷十五。 組成:甘遂(麸炒黃)1兩,荞面1兩,黑牽牛(淨,4兩,半生半熟,取頭末)2兩半。 主治:腰痛及腿膝。
克效餅子, 出處:《局方》卷八。 組成:甘草(爁)5兩,綠豆末5兩,荷葉(爁)5兩,澱粉(研)半兩,龍腦(研)半兩,麝香(研)半兩,金箔25片(爲衣),信砒(醋煮)2兩半,朱砂(研飛)1兩1分。 主治:一切瘧病。發作有時,先覺伸欠,乃作寒粟,鼓振頤頷,中外皆寒,腰脊俱痛,寒戦既已,內外皆熱,頭痛如破,渴欲飲冷。或痰積胸中,煩滿欲嘔;或先熱後寒,或先寒後熱;或寒多熱少,或熱多寒少,或寒熱相半;或但熱不寒,或但寒不熱。或1日1發,或隔日1發,或1發後6-7日再發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