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神效絞腸痧散」方劑中含有硃砂,其目的在於鎮心安神,涼血解毒。
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備清熱解毒、鎮靜安神之功效。絞腸痧屬中醫學上的「腸胃熱證」,症狀多為腹痛、腹瀉、發熱、煩躁不安等。硃砂可清熱解毒,緩解腸胃熱證引發的腹痛、發熱等症狀,同時也能安神鎮驚,緩解患者的煩躁不安。
然而,硃砂有毒性,需謹慎使用,且需遵醫囑,不可自行服用。
「神效絞腸痧散」方中包含雄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解毒止痛: 雄黃性溫,味辛,具有解毒、止痛、殺蟲之效。絞腸痧多因暑濕、飲食不潔而引起,雄黃可清熱解毒,並可止痛,緩解腸道痙攣,達到止瀉止痛的效果。
- 化濕止瀉: 雄黃還具有化濕止瀉的作用,可消除腸道濕熱,減少嘔吐腹瀉等症狀。搭配其他藥材,如藿香、佩蘭等,可增強化濕止瀉效果,改善腸胃功能。
白礬在中藥方劑「神效絞腸痧散」中的作用是清熱解毒、燥濕止痒。白礬具有較強的解毒、抗菌作用,能夠有效治療由於濕熱引起的皮膚病、瘡癤等症狀。然而,由於其毒性,應控制劑量,避免中毒風險。
神效絞腸痧散中加入芒硝,主要是利用其瀉下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
絞腸痧,又稱腸胃型流行性感冒,症狀包括腹痛、腹瀉、嘔吐等。芒硝性寒,味鹹,入大腸經,能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並能引導熱毒下泄,有助於緩解絞腸痧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此外,芒硝還具有軟堅散結的作用,可以幫助清除腸道積滯,促進消化功能恢復。因此,芒硝是神效絞腸痧散中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
神效絞腸痧散方中使用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開竅醒神,化解痧症: 絞腸痧為腸胃氣機阻滯、氣血凝滯所致,而麝香性溫通開竅,能迅速穿透血腦屏障,直達病竈,疏通經絡,化解痧結,解除腸胃痙攣,緩解疼痛。
二、活血化瘀,促進恢復: 絞腸痧常伴有瘀血阻滯,影響氣血運行。麝香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瘀血消散,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組織修復,幫助患者快速恢復健康。
神效絞腸痧散中加入冰片,主要考量其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
冰片性寒,味辛,入心、肺、肝經。其清熱解毒之性,可有效抑制腸道炎症,緩解絞痛。同時,冰片具有涼血止痛的作用,能減輕腸道充血,緩解疼痛。此外,冰片揮發性強,可通過鼻腔吸入,起到疏風解表、清熱解毒的功效,進一步緩解絞腸痧的症狀。
總體來說,冰片在神效絞腸痧散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有助於緩解絞腸痧的症狀,提升療效。
神效絞腸痧散中加入蓽茇,乃因其具備以下功效,可有效治療絞腸痧:
- 行氣止痛:蓽茇味辛性溫,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行氣止痛,對於絞腸痧所致的腹痛、腹脹、腹瀉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 溫脾止瀉:蓽茇能溫脾止瀉,對於絞腸痧引起的腸胃不適、腹瀉等症狀,具有緩解作用。
因此,蓽茇作為神效絞腸痧散的組成藥材,可發揮行氣止痛、溫脾止瀉的功效,有效緩解絞腸痧的相關症狀。
「神效絞腸痧散」方劑中加入金箔,看似奇特,實則蘊含古人對金屬藥性的理解。
金箔性寒,入心經,具解毒、止痛、清熱等功效。絞腸痧症狀多為腹痛、腹瀉、發熱,金箔能清熱解毒,緩解腸胃炎,同時能止痛,緩解絞痛症狀。
古人認為金屬具有特殊藥性,金箔不僅能解毒止痛,更能辟邪,提升藥效,達到「神效」之名。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神效絞腸痧散之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散劑主要針對「山岚瘴毒」與「中惡」兩大病症:
- 山岚瘴毒:指山區潮濕悶熱環境產生的穢濁疫癘之氣,多表現為突發性腹痛、嘔吐、腹瀉等急性胃腸道症狀,可能伴有發熱惡寒等症候。
- 中惡:中醫概念中的一種急性發作性疾病,常因觸犯穢濁之氣或精神受驚所致,症狀包括突然昏厥、手足厥冷、面色蒼白、腹中絞痛等。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分析
- 朱砂(3錢):具有鎮靜安神、解毒防腐之效,能安定心神、解穢惡之毒。
- 雄黃(3錢):強力解毒殺蟲藥,破除瘴癘穢氣,對抗山岚毒邪。
- 明礬(3錢):收斂固澀、解毒殺蟲,可止吐瀉、定痛。
- 槍消(即芒硝,3錢):瀉熱通便、軟堅散結,能清理胃腸積滯。
- 麝香(2分):芳香開竅、活血散結,通十二經脈,開閉醒神。
- 冰片(2分):辛涼開竅、清熱止痛,增強麝香的開竅作用。
- 蓽茇(3釐):辛溫行氣、溫中止痛,緩解腸胃痙攣疼痛。
- 金箔(12張):鎮心安神、解毒,助朱砂安定心神。
配伍特點
此方體現了「開閉並施、標本兼治」的特點:
- 解毒祛穢:雄黃、朱砂、明礬三種礦物藥形成強力解毒組合
- 通竅醒神:麝香與冰片相須為用,開閉通竅
- 調和寒熱:辛溫蓽茇與寒涼冰片配伍,平衡藥性
- 內外同治:既可內服(傳統可能使用),又設計為外點穴位的特殊用法
治療原理推理
- 祛除穢毒:雄黃、朱砂破除外來瘴癘之氣,明礬收斂解毒,共解外邪。
- 開竅醒神:麝香、冰片芳香走竄,通達閉塞的經絡孔竅,解除神明被蒙之狀。
- 調和氣機:槍消通腑泄濁,蓽茇溫通氣滯,一降一溫,調理腸胃氣機紊亂。
- 安定心神:朱砂、金箔鎮驚安神,穩定患者精神狀態。
穴位給藥機制
「清明穴」位置未見於標準經穴,推測可能為眼部周圍的特殊經驗穴位。眼周穴位與經絡系統密切相關,藥物經此吸收可速達全身:
- 眼部為肝經所繫,肝主疏泄,可調暢氣機
- 眼周血管豐富,利於藥物快速吸收
- 「左為陽,右為陰」的男女區分用法,體現傳統陰陽調和思想
製藥時機意義
選擇「五月五日午時」製藥,乃因:
- 端午時節陽氣最盛,可增強藥物解毒效力
- 傳統認為此時製藥最能對抗夏日的瘴癘之氣
- 午時陽氣至極,有助增強方中辛溫藥物功效
此方集中醫解毒、開竅、鎮驚、通腑諸法於一體,設計思路清晰,針對急性瘴毒閉阻之證,體現了傳統應急救治的用藥智慧。
傳統服藥法
朱砂3錢,雄黃3錢,明礬3錢,槍消3錢,麝香2分,冰片2分,蓽茇3釐,金箔12張。上為細末(五月五日午時合藥),盛瓷瓶內。
男左女右點清明穴眼潭內。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臨用時應注意用量。
相同名稱方劑
神效絞腸痧散, 出處:《觀聚方要補》卷三引《證治大還》。 組成:朱砂3錢,雄黃3錢,明礬3錢,槍消3錢,麝香2分,冰片2分,蓽茇3厘,金箔12張。 主治:山嵐瘴毒,中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