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黃煎

生地黃煎

SHENG DI HUANG JI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偏寒 (0.5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胃經 16%
脾經 16%
肝經 12%
心經 9%
大腸經 6%
膽經 6%
腎經 6%
三焦經 3%
心包經 3%
肺經
胃經
脾經
肝經
心經
大腸經
膽經
腎經
三焦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生地黃煎」顧名思義,方劑的核心便是「生地黃」。其原因在於: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涼血的功效,能有效緩解熱證所致的發熱、口渴、煩躁、血熱妄行等症狀。
  2. 滋陰潤燥: 生地黃入心、肝、腎三經,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可改善陰虛所致的口乾舌燥、皮膚乾燥、心煩失眠等症狀。

因此,生地黃作為「生地黃煎」的唯一組成,充分發揮其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對治療相關病症具有顯著療效。

在中藥方劑「生地黃煎」中加入蓮藕,主要是利用蓮藕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蓮藕能夠清熱涼血、止血,對於治療血熱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有良好的效果。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適用於治療因血熱導致的出血、口鼻出血等症狀。

在中藥方劑「生地黃煎」中加入青蒿,主要是利用青蒿清熱解暑、除濕止痢的作用。青蒿能夠清熱解暑、除濕止痢,對於治療暑熱病、濕熱瀉痢等症狀有很好的效果。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適用於治療因暑熱或濕熱導致的疾病。

生地黃煎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生地黃的寒性: 生地黃性寒,過量服用容易造成脾胃虛寒,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生薑性溫,能溫中散寒,與生地黃配伍,可減輕其寒性,使藥性更平和,避免寒涼傷脾胃。
  2. 促進藥物吸收: 生薑有辛溫發散之性,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藥物更好地吸收,提高藥效。同時,生薑也能解毒,緩解生地黃的某些副作用,使藥物更加安全有效。

總而言之,生地黃煎中加入生薑,不僅能緩解生地黃的寒性,更能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是古人智慧的體現。

「生地黃煎」中加入蜂蜜,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 緩和藥性: 生地黃性寒涼,蜂蜜性平甘,加入蜂蜜可緩和生地黃的寒性,避免過於寒涼損傷脾胃。

二、 增進療效: 蜂蜜具有潤燥、止痛、解毒等功效,與生地黃相輔相成,可加強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提高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蜂蜜在「生地黃煎」中不僅可以調節藥性,更能增強藥效,使藥效更為平和有效。

在中藥方劑「生地黃煎」中加入酥,主要是利用酥滋陰潤燥、補虛的功效。酥能夠滋陰潤燥、補虛,對於治療陰虛火旺所致的各種症狀有良好的效果。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適用於治療因陰虛火旺導致的口乾舌燥、咽痛等症狀。

在中藥方劑「生地黃煎」中加入柴胡,主要是利用柴胡疏肝解鬱、調和氣機的作用。柴胡能調理肝膽功能,幫助解決肝氣鬱結問題。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適用於治療因肝膽濕熱導致的胸脹口苦、噁心嘔吐等症狀。

生地黃煎方劑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降火,清熱瀉火: 生地黃性寒,功能滋陰涼血,而知母性寒,功能清熱瀉火,兩者相輔相成,可有效地滋陰清熱,降火消炎。
  2. 配伍相宜,相得益彰: 生地黃偏於滋陰,而知母偏於清熱,兩者配伍,可避免滋陰過度,導致寒涼之氣過盛,又能增強清熱降火之效,達到陰陽平衡、寒熱相濟的效果,從而更好地治療熱病,達到療效增強的目的。

生地黃煎中加入紫蘇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解毒散寒: 生地黃性寒,有清熱涼血的功效,但過於寒涼易傷脾胃。紫蘇葉性溫,能解表散寒,溫中和胃,可緩解生地黃的寒性,防止其傷及脾胃,並增強其清熱解毒之效。
  2. 行氣活血: 紫蘇葉辛溫,能行氣活血,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生地黃清熱涼血的功效更好地發揮。同時,紫蘇葉還能疏散風寒,使氣血流通順暢,進一步增強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生地黃煎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婦人勞熱至甚,吐血不止,心煩神躁,少思飲食」,核心病機為陰虛內熱,虛火迫血

  1. 勞熱至甚:指長期虛勞耗損陰血,陰虛生內熱。
  2. 吐血不止:陰虛火旺,虛熱灼傷絡脈,血不循經而外溢。
  3. 心煩神躁:虛火上擾心神。
  4. 少思飲食:熱傷胃陰,胃失濡潤,運化失常。

此方以滋陰清熱、涼血止血為主,兼顧生津潤燥、和胃安神。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方劑組成分類
  1. 滋陰涼血組

    • 生地黃汁:主藥,甘寒滋陰、清熱涼血,直接補充津液並止血。
    • 生藕汁:涼血散瘀,協同生地止血兼防瘀滯。
    • 青蒿汁:清虛熱、透伏熱,尤善退勞熱。
  2. 清泄虛熱組

    • 知母:清肺胃虛熱,滋陰降火。
    • 柴胡:疏解少陽鬱熱,防止熱鬱化火。
  3. 生津和胃組

    • 生薑汁:反佐防寒涼傷胃,兼和胃止嘔。
    • 雞蘇葉(薄荷):清輕透熱,疏肝解鬱,改善心煩神躁。
  4. 潤燥固護組

    • 蜜、酥:潤燥養津,緩解陰虧燥熱,並助藥力持久(緩煎成膏)。
(2) 配伍邏輯
  • 滋陰與清熱並行:生地、知母滋陰清火,青蒿、柴胡透熱外達,標本兼治。
  • 止血兼防瘀滯:生地、藕汁涼血止血,藕汁稍散瘀,避免留瘀。
  • 潤燥護胃:蜜、酥滋潤臟腑,薑汁和中,防清熱藥傷胃氣。
  • 輕透鬱熱:薄荷、柴胡疏泄鬱火,助熱邪外透,改善煩躁。
(3) 治療原理

針對「陰虛勞熱→迫血妄行→心神受擾」的病機鏈:

  1. 治本:以生地、知母、藕汁補充陰液,清降虛火。
  2. 治標:青蒿、柴胡透熱外解,直接止血;蜜、酥潤燥固護正氣。
  3. 調和:薑汁、薄荷調暢氣機,使補而不滯,清而不凝。

此方以膏劑緩圖,適合陰虛勞熱的慢性調理,通過滋陰清熱、涼血潤燥,使血止熱退,心神得安。

傳統服藥法


生地黃汁1升, 生藕汁3合, 青蒿汁3合,生薑2兩(取汁), 蜜4兩,酥1兩, 柴胡1兩(去苗),知母2兩, 雞蘇葉1兩。
上為散,與煎藥汁同於銀器中攪令勻,慢火煎成膏,收入瓷盒中。
每服半匙,以清粥飲調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的功效,適用於婦人勞熱至甚,吐血不止,心煩神躁,少思飲食等症狀。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虛寒。
  • 本方有出血傾向者慎用。
  • 本方有過敏體質者慎用。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氣喘肺結核坐骨神經痛半身不遂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百日咳心肌梗塞低血壓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癤和癰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

相同名稱方劑


生地黃煎, 出處:《聖惠》卷八十二。 組成:生地黃汁1升,白蜜3合,生麥門冬汁3合,酥3合。 主治:小兒壯熱,心煩,眠卧不安。

生地黃煎, 出處:《聖惠》卷八十九。 組成:生地黃半斤(取汁),刺薊半斤(取汁),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黃,别研),阿膠半兩(搗研,炒令黃燥,爲末),蜜1合。 主治:小兒鼻衄不止。

生地黃煎, 出處:《千金翼》卷七。 組成:生地黃8兩,茯苓1斤,麥門冬1斤(去心),桃仁半升(去皮尖),甘草1尺(炙),人參3兩,石斛4兩,桂心4兩,紫菀4兩。 主治:婦人産後虛羸短氣,胸脅逆滿。

生地黃煎, 出處:《普濟方》卷三二○。 組成:生地黃汁1升,生藕汁3合,青蒿汁3合,生薑2兩(取汁),蜜4兩,酥1兩,柴胡1兩(去苗),知母2兩,雞蘇葉1兩。 主治:婦人勞熱至甚,吐血不止,心煩神躁,少思飲食。

生地黃煎, 出處:《千金翼》卷十八。 組成:生地黃汁4升,生地骨皮1升,生天門冬(去心)1升,生麥門冬汁1升,白蜜1升,竹葉(切)3合,生薑汁3合,石膏8兩(碎),栝樓5兩,茯神4兩,萎蕤4兩,知母4兩。 主治:胸中熱。

生地黃煎, 出處:《千金》卷十三。 組成:生地黃汁1升,赤蜜1升,人參3兩,茯苓3兩,芍藥3兩,白朮3兩,甘草2兩,生麥門冬1升,石膏6兩,生萎蕤4兩,乾地黃3兩,莼心1升,遠志2升。 主治:消熱止極,強胃氣。主治:脈熱極則血氣脫,色白乾燥不澤,食飲不爲肌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