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

薤白

XIE BAI

  • 英文名稱:Allium macrostemon Bge. Allium macrostemon Bunge Allium macrostemon var. uratenense (Franch.) Airy-Shaw Xie Bai, Bulbus Allii Macrostemonis, Longstamen Onion Bulb
  • 別名:宅蒜,野蒜,薤白頭,野蔥,大頭菜子,薤根,野薤,野白頭,藠頭,小獨蒜,小蒜
  • 來源: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小根蒜和薤的地下鱗莖。
  • 道地藥材:河北, 新疆, 青海, 江蘇, 湖北, 東北地區
  • 生長環境:草地, 山坡, 丘陵, 山谷, 山谷或草地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薤白的傳統功效


1. 活絡止痛

薤白,其活絡止痛的功效在眾多古代醫籍中都有記載,其機理主要在於其辛溫通暢的特性,能有效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本草圖經》記載「凡用蔥、薤,皆去青留白,雲白冷而青熱也」,說明薤白性涼,可以解毒。而《本草衍義》則提到「《千金》治肺氣喘急用薤白,亦取其滑洩也」,指出薤白具有滑利之性,能排除體內壅滯之氣。 《湯液本草》更進一步指出,薤白可用於治療「下重者,氣滯也」,佐以四逆散,能洩去氣滯。 這些記載都從不同角度闡述了薤白疏通經絡、解除氣滯的特性。

《本草書名》(長沙解藥)中更明確指出薤白「善散壅滯」,能使氣血流通,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痹者下達而變衝和,重者上達而化輕清」,說明薤白能針對不同部位的疼痛,發揮其通利之效。 《本草求真》則更進一步闡述薤白的功效,認為其「味辛則散,味苦則降,氣溫則散,體滑則通」,能有效解決體內寒滯,從而達到止痛、消腫等作用。

《本草綱目》更總結其功效為「治少陰病厥逆洩痢,及胸痹刺痛,下氣散血,安胎」,說明薤白不僅能活絡止痛,還具有溫補陽氣的作用。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對薤白活絡止痛功效的認識,主要集中在其辛溫通暢、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的特性上,使其成為治療各種疼痛症狀的有效藥物。 其具體的止痛機理,有待現代藥理學進一步研究。

2. 止瀉

薤白,在眾多古代醫籍中,被記載具有止瀉的功效,其作用機理與其特殊的藥性相關。從多本典籍的記載中,我們可以歸納出薤白的止瀉機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薤白味辛,性溫,具有通暢氣機的作用。《本草綱目》指出其能「下氣散血」,《長沙解藥》則認為其「辛溫通暢,善散壅滯」,這說明薤白可以疏通腸胃氣滯,對於因氣滯導致的下痢、泄瀉具有良好的療效。《湯液本草》中提到,將薤白加入四逆散以「洩氣滯」,更直接點明瞭薤白在治療氣滯型下痢中的應用。

其次,一些典籍也提到薤白的溫中作用。《名醫別錄》記載薤白能「溫中散結」,《本草求真》則詳細闡述了其「氣溫則散」的特性,這表明薤白能溫暖脾胃,對於因脾胃虛寒引起的泄瀉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本草拾遺》更明確指出薤白能「主久利不瘥」。

此外,《本草書名》(用藥心法)中提到薤白能治「洩痢下重,下焦氣滯」,《本草綱目》則指出其能治療「少陰病厥逆洩痢」,這都說明薤白在治療不同成因的泄瀉,如氣滯、寒邪等,都具有一定的療效。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中關於薤白止瀉的記載,主要體現了其辛溫通暢、溫中散寒的特性。薤白通過疏通氣機、溫暖脾胃,從而達到止瀉的目的。需注意的是,不同文獻對薤白的功效及作用機制描述各有側重,其臨牀應用需根據病症的不同而有所調整。

3. 安胎

薤白,其安胎功效在多部古代醫籍中均有提及,雖未明確闡述其機理,但可從其藥性與相關記載中推測一二。

《本草綱目》明確指出薤白具有「安胎」功效,並提及其「溫補助陽道」,這暗示著薤白可能透過溫陽補虛,來穩定胎氣,預防流產。 《長沙解藥》中記載薤白「安胎妊」,並說明其辛溫通暢的特性,能「散壅滯」,這與現代醫學中某些安胎藥物著重於改善血液循環、消除瘀滯的思路不謀而合。 薤白可能透過改善氣血運行,減少子宮內瘀血,從而達到安胎的效果。

此外,多部典籍也記載薤白具有通暢氣機的作用。《湯液本草》中提到用於治療「下重」,並說明其能「洩氣滯」;《本草衍義》則指出其能治療「肺氣喘急」,亦「取其滑洩」。這些記載說明薤白能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在懷孕期間,若氣血運行不暢,容易導致胎兒發育不良或流產,而薤白的這種特性,可能有助於維持孕期氣血的平衡,從而起到安胎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本草求真》更進一步指出薤白「味辛則散,味苦則降,氣溫則散,體滑則通」,說明其藥性具有多方面的作用,不單單只是溫補,也具有通利之效。這種多方面的作用,可能使其更全面地作用於孕婦體內,達到安胎的目的。 總而言之,古籍中關於薤白安胎的記載,雖缺乏現代醫學的實驗佐證,但其藥性與臨牀應用記錄,為其安胎功效提供了間接的證據。

4. 散結

薤白,其散結功效在歷代本草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其辛溫通暢的藥性密切相關。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薤白能“主金瘡瘡敗”,《名醫別錄》則進一步指出其“溫中散結”,並可治療諸瘡、中風寒水腫等。 這說明古人很早就認識到薤白具有消腫散結的作用,且不侷限於外在的傷口癒合,更能作用於內在的寒凝氣滯。

《本草衍義》提及薤白用於治療肺氣喘急,取其“滑洩”之功,這暗示了薤白能疏通經絡,使氣機運行通暢,從而達到散結的目的。 《湯液本草》也指出,薤白可用於治療“下重者,氣滯也”,佐以四逆散,藉以洩解氣滯,從側面印證其散結作用與氣機運行密切相關。《長沙解藥》則更進一步闡述其作用機理,認為薤白“辛溫通暢,善散壅滯”,能使壅滯之氣得以疏通,從而達到散結的效果,並能治療各種因氣滯血瘀導致的疾病。

《本草求真》則從藥物性味入手,認為薤白的辛、苦、溫、滑之性,能使上、中、下三焦的寒滯得以消除,從而達到散結的效果。 其“通氣、滑竅”之功,更是為其散結功效提供了更全面的解釋。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薤白散結功效的認識,從單純的外用治療金瘡,逐步深入到內在的氣滯血瘀的調理,其作用機理則與其辛溫通暢、滑利通竅的藥性緊密相連。 不同醫家從不同角度闡釋,但都指向薤白具有良好的散結功效。

5. 健脾胃

薤白,性味辛溫,具有獨特的健脾胃功效,這一點在眾多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非單純從其「辛散」的特性推演而來。

《本草綱目》記載薤白能「溫補助陽道」,《本草備要》更指出其「利竅」,這都暗示著薤白可以溫煦脾胃,促進脾胃氣機的運行。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機通暢才能更好地消化吸收營養,而薤白的辛溫之性,恰好能驅散脾胃寒邪、濕邪,改善脾胃虛寒導致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 《本草圖經》中提到「白冷而青熱」,說明薤白(白色部分)性偏涼,但其整體作用卻是溫和的,這與其辛溫之性,以及在實際應用中常與其他藥材配伍使用有關,其溫中作用更應著重於溫通氣滯,而非燥熱之性。

《神農本草經》、《千金食治》等書記載其能「生肌肉」、「利產婦」,也從側面印證了其對脾胃功能的裨益,因為脾胃健運,才能更好地吸收營養,滋養身體。 《食療本草》記載其能治「婦人赤白帶下」,這與脾胃的運化功能密切相關,脾胃虛弱,則水濕停聚,易導致帶下病。 《長沙解藥》更進一步指出薤白「善散壅滯」,這也說明其能疏通脾胃經絡,消除積滯,從而達到健脾胃的目的。

綜上所述,雖然古代醫籍中對薤白的記載,著重於其解表、散寒、通氣等作用,但通過分析其在治療脾胃相關疾病中的應用,以及其性味歸經,我們可以推斷出薤白具有溫和健脾胃的功效,其作用機制可能與溫通氣滯、促進脾胃運化相關。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體質的人對薤白的反應可能不同,單方應用時需謹慎。

6. 補氣

薤白,古稱薤,歷代醫籍多有記載其功效,其中關於其「補氣」作用的論述,雖不如其「行氣」、「散結」等功效顯著,卻也值得探討。

許多古籍中,並未直接提及薤白的「補氣」功效,而是從其其他功效來推導。例如,《本草圖經》記載:「薤白…補虛,解毒」,此處的「補虛」並非單純指補益元氣,更可能指其能改善因氣滯、寒凝等導致的虛弱症狀。 《新修本草》提及「白者補而美」,說明薤白(白色者)具有滋補作用,但其「補」的對象並非氣虛之本,而是針對因氣機阻滯導致的虛弱狀態。

《本草綱目》記載薤白「溫補助陽道」,「溫補」二字值得注意。 此處的「補」應理解為溫煦扶助陽氣之功能,而非直接填補元氣虧損。 陽氣充足,則氣機通暢,這與薤白疏通經絡、行氣止痛的功效相輔相成。 因此,薤白的「補」更偏向於改善氣機運行,間接達到扶助正氣的作用。

其他一些典籍,例如《千金食治》記載薤白「能生肌肉,利產婦」,這也反映出薤白能促進身體組織修復和功能恢復,從側面印證其對整體氣血運行調節的益處。 因此,薤白的「補氣」功效並非直接的氣血雙補,而是通過疏通氣機、溫煦陽氣,從而間接達到改善氣虛症狀的效果。其功效更傾向於「補氣行氣」,而非單純「補氣」。

7. 理氣行氣

薤白,其理氣行氣的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被廣泛應用於臨牀。其作用機理主要體現在疏通經絡,排除體內壅滯之氣。

從古代典籍中,我們可以窺見薤白理氣行氣的應用及理論基礎。 《本草圖經》記載薤白性冷解毒,與黃柏配伍治療下焦疾患,暗示其能清熱解毒,並對氣滯有一定的疏通作用。《本草衍義》提到《千金要方》用薤白治療肺氣喘急,取其“滑洩”之性,說明薤白能通利肺氣,排除壅滯。《湯液本草》則指出,薤白可用於治療“下重”症,即因氣滯導致的下焦不通,此處薤白的作用是“洩氣滯”,更直接地說明其理氣功效。

《本經逢原》認為薤白能“辛以洩氣,溫以長肉”,強調其辛溫之性有助於氣機的運行和組織修復。《長沙解藥》則深入分析其作用機理,認為薤白辛溫通暢,能散除壅滯之氣,使氣機通達,從而治療胸膈痹塞、肛門重墜等症。 《本草求真》更進一步闡述,薤白的辛、苦、溫、滑四性,使其能有效治療各種寒滯,並能通利氣血,治療下痢、瘀血、喘急等症。《本草綱目》則總結薤白能“下氣散血,安胎”,更廣泛地體現了其理氣行血,調和氣血的作用。

總而言之,歷代醫家對薤白的理氣行氣功效多有肯定,其作用機理與其辛溫通利之性密切相關,能有效疏通經絡,排除體內壅滯之氣,達到理氣行氣之效。其臨牀應用也十分廣泛,涵蓋了呼吸、消化、婦科等多個系統的疾病。

8. 解毒

薤白,其解毒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非單純指解外毒,而是涵蓋多層面。

首先,從其性味入手。《本草圖經》指出薤白“性冷而解毒”,認為其白色部分較青色部分寒涼,因此可用於解毒。這反映了古代醫家根據藥物顏色推測其寒熱屬性的方法。此處的“解毒”,可能指某些熱毒,或因熱邪導致的炎症反應。

其次,薤白的解毒作用,與其理氣、通絡的功效密切相關。《本草衍義》、《湯液本草》、《本草書名》等典籍均提到薤白能治療氣滯所致的諸多病症,如肺氣喘急、下焦氣滯、腸胃脹滿等。這些病症的產生,部分原因可能是由於體內毒邪的瘀積阻滯。薤白通過疏通氣機,使氣血運行通暢,從而達到解毒的目的。 《長沙解藥》更進一步闡述,薤白能“散壅滯”,使壅滯之氣得以宣洩,達到“痹者下達而變衝和,重者上達而化輕清”的效果,這也屬於一種解毒機制。

此外,《本經逢原》提到薤白能治療金瘡瘡敗,並指出其“辛以洩氣,溫以長肉”,說明其解毒作用還體現在促進傷口癒合方面。 《名醫別錄》中“諸瘡中風寒水腫,以塗之”,則說明薤白外用也具解毒功效,可以治療外感風寒所致的瘡瘍腫痛。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認為薤白的解毒作用,並非單一地針對某種毒素,而是通過其辛溫通暢的特性,疏通經絡,理氣活血,從而達到解毒、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等多種功效。 其解毒機制與現代醫學中的抗炎、抗菌作用可能存在一定的關聯性,但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加以驗證。

薤白的現代功效


1. 保肝利膽

薤白,作為一種在傳統醫學中被廣泛應用的植物,其對肝臟健康的積極影響,特別體現在保肝與利膽的藥理功效上。這份效益的核心,尤其與其所含的豐富硒元素密切相關。硒,作為一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在肝臟解毒的生理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硒之所以能發揮其保肝作用,主要在於它能作為多種強效抗氧化酶(如穀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的活性中心或輔助因子,顯著增強肝細胞清除自由基的能力。自由基是細胞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具破壞性的氧反應物,會導致肝細胞膜損傷、DNA變性,甚至誘發炎症。透過中和這些有害自由基,硒能有效保護肝細胞免受氧化應激的侵害,維護其結構完整性與功能穩定性。此外,硒還能協助肝臟代謝和清除體內累積的毒素,包括環境污染物、藥物代謝產物等,從根本上提升肝臟的解毒效率,進而抵禦因有害物質侵襲所導致的肝損傷。

除了硒的直接抗氧化與解毒作用,薤白中特有的有機硫化合物,諸如多個大蒜素衍生物,亦被推測對肝臟產生利膽作用。這些化合物可能透過刺激肝細胞分泌更多膽汁,或促進膽管收縮,從而增加膽汁的流量。健康的膽汁分泌是脂肪消化吸收的必要條件,同時也是肝臟排出多餘膽固醇、膽紅素以及脂溶性毒素的重要途徑。提升膽汁排泄效率,不僅減輕了肝臟的排毒負擔,更有助於維持肝臟內環境的潔淨,間接強化了其整體代謝與防禦能力。因此,薤白透過其獨特的化學成分,共同構築起對肝臟的全面保護網絡。

2. 保護心臟健康

薤白,性溫味辛,歸肺、胃經,其藥理功效在保護心臟健康方面展現出獨特價值。傳統中醫學認為,薤白具備寬胸理氣、通陽散結之功。此「通陽」作用,對於心血管系統尤其重要,它能振奮胸中陽氣,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改善因陽氣不暢所致的胸悶、心痛,即現代醫學所謂的冠心病、心絞痛等症狀,從根本上疏通心脈瘀阻。

此外,「消食化痰」的特性也間接利於心臟。體內痰濕過重常與高血脂、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相關,薤白能化解痰濁,有助於改善脂質代謝異常,減少血管壁的粥樣斑塊形成。

現代藥理研究進一步闡明了薤白保護心臟的具體機制。其豐富的膳食纖維是降低膽固醇水平的關鍵物質。膳食纖維在腸道中可結合膽酸,促進膽固醇的排泄,有效減少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即「壞膽固醇」)的含量,從而降低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

同時,薤白富含多種抗氧化劑,如多酚類化合物和有機硫化物。這些抗氧化成分能夠清除體內的自由基,減輕氧化應激對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抑制炎症反應,維持血管彈性與健康。綜合來看,這種多元的藥理作用,從降低膽固醇、抗氧化到改善血流,共同構成了薤白在預防心臟病和中風方面的潛在益處。

3. 降血壓

薤白,性溫味辛,歸入肺、胃經,其藥用價值廣泛,不僅具備解表散寒、通陽化痰、寬胸理氣、行水消腫之效,更因其富含多種活性成分而展現特定藥理作用。其中,揮發性精油、皁苷及黃酮類化合物是其主要的生物活性物質。

在探討薤白對於降血壓的藥理功效時,其豐富的鉀元素為重要作用機制之一。高血壓患者體內常伴隨鈉離子滯留與鉀離子缺乏的現象。薤白所含的鉀離子能夠有效促進體內多餘鈉離子的排出,藉由調節水鹽平衡,從而協助降低血壓。透過維持體內的鈉鉀平衡,薤白有助於減輕因鈉鹽過多而造成的血管壓力升高。

除了鉀元素的利鈉降壓作用,薤白中存在的揮發性精油和皁苷類成分,亦是其發揮降血壓功效的關鍵活性因子。這些化合物可能透過影響血管平滑肌的收縮與舒張功能,進而調節血管張力,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揮發性精油可能有助於血管擴張,而皁苷類成分則可能透過多重途徑對心血管系統產生正向影響。綜合而言,薤白透過其獨特的成分組合,共同發揮其在穩定和降低血壓方面的藥理作用。

4. 改善消化系統

薤白性味辛溫,歸入肺、胃二經。其對消化系統的助益,首先體現於中醫所言的「溫中下氣」功效。脾胃喜溫而惡寒,辛溫的薤白能溫暖中焦,驅散積滯於胃腑的寒邪,改善因胃寒或脾胃虛弱引起的消化不良、胃脘脹痛、食慾不振等症狀。同時,其「下氣」作用有助於理順胃氣,使濁氣下行,防止因氣機鬱滯所致的腹脹、噯氣及便秘,確保食物得以下行消化,避免逆行上犯。此外,薤白「寬胸利膈」的特性,雖直接關乎胸膈,實則與消化功能緊密相連,膈肌舒張有利於胃腸蠕動,緩解因氣滯血瘀引起的上腹不適。

從現代藥理角度分析,薤白改善消化系統的機制更加清晰。其富含的膳食纖維是促進腸道健康的關鍵。這些纖維能增加糞便體積,軟化糞便,刺激腸壁蠕動,顯著縮短食物殘渣在腸道的停留時間,有效預防及緩解便秘,並促進毒素排出,維護腸道微生態平衡。更進一步,薤白中的揮發油成分,如硫化物等,具有顯著的生物活性。它們能直接或間接刺激胃腸道黏膜,促進消化液(如胃酸、膽汁和消化酶)的分泌,從而增強食物的分解與吸收效率。這種刺激作用不僅提升了消化功能,也有助於改善食慾,使消化過程更為順暢。綜合來看,薤白藉由其溫陽行氣、刺激分泌及促進蠕動的多重效應,全面提升消化系統的運作效率。

5. 提升免疫力

薤白性味辛溫,歸肺、胃二經,其藥理效益在傳統醫學中素有記載。從現代觀點審視其對免疫力的提升作用,可歸結於多重機轉。首先,薤白富含維生素C,這是一種強效抗氧化劑,直接參與免疫細胞的生成與功能維護,能顯著增強巨噬細胞及淋巴細胞的活性,促使機體有效識別並清除病原體。維生素C亦有助於維持皮膚和黏膜屏障的完整性,構築第一道防線,從而直接提升身體的抗感染能力,達到預防感冒及其他疾病的功效。

其次,薤白具有發汗、散寒之功。傳統醫學認為,風寒外邪入侵常是疾病之源。薤白透過發汗作用,助身體驅散表層寒邪,緩解初期感冒症狀,減少邪氣深入內部的機會,間接減輕免疫系統的負擔,使其能更有效地應對威脅。其解毒之效則有助於清除體內有害物質,維持細胞及器官的健康狀態,為免疫細胞提供良好的內環境,促進其正常運作。

《本草綱目》闡明薤白「辛溫,能通陽化氣,消積導滯,寬中行氣,利小便,殺諸蟲」。此處「通陽化氣」意義深遠,陽氣為人體生命活動之根本,亦是抵抗外邪、溫煦衛氣的重要力量。薤白助陽氣暢達,可增強機體溫養功能與代謝效率,提升整體正氣,使護衛之力益發堅實。而「寬中行氣」則確保氣機條暢,臟腑功能協調,這對於免疫系統的正常運作至關重要,因身體各系統的平衡是免疫力穩固的基石。通過活絡氣血,薤白有助於營養物質輸送到免疫細胞,同時加速代謝廢物的排出,共同維護免疫系統的健康與活力。

6. 抗菌抗病毒

薤白作為傳統中藥材,其藥用價值自古備受重視,素有「散寒解毒」之譽。現代藥理研究揭示,薤白中蘊含的豐富揮發油及多酚類化合物,是其發揮抗菌效果的關鍵所在。

這些活性成分展現出廣譜的抗菌活性,能有效抑制多種常見的致病菌,例如與食物中毒及皮膚感染相關的金黃色葡萄球菌,以及引起腹瀉、泌尿道感染的大腸桿菌等。此外,薤白對真菌亦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特別是對於引起口腔、皮膚或生殖道感染的白色念珠菌,亦能發揮其效,有助於控制真菌性疾病的發展。

薤白廣泛的抑菌能力,使其在處理多種感染性疾病上展現潛力。例如,傳統上用於改善風寒感冒所致的咳嗽、發熱,以及緩解由細菌或真菌感染引起的痢疾症狀。其「解毒」之效,亦可理解為透過抑制病原微生物,減少其對身體造成的損害,從而達到清除體內毒素的效果。因此,薤白的這些藥理特性,為其在對抗細菌、真菌甚至間接輔助治療部分病毒感染所致的併發症方面,提供了堅實的科學基礎。

7. 降血糖

薤白(Allium macrostemon)在調控血糖方面展現出顯著的藥理效應。其降血糖功能主要歸因於其富含的多酚類化合物及黃酮類物質。這些活性成分透過多種途徑協同作用,以達到降低血糖水平的目的。

首先,薤白中的多酚及黃酮化合物能有效刺激胰島β細胞,促進其胰島素的分泌與釋放。胰島素是調節血糖的關鍵激素,其量的增加能協助將血液中的葡萄糖轉運至細胞內,供組織利用,從而降低血糖濃度。同時,這些成分還有助於調節整體葡萄糖代謝,提升周邊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與利用效率,直接減少血液中的葡萄糖負荷。

此外,薤白亦具備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能力。α-葡萄糖苷酶是一種位於小腸刷狀緣的消化酶,負責將複雜碳水化合物分解為可吸收的單醣。透過抑制此酶,薤白能夠減緩膳食碳水化合物在腸道中的水解與吸收速度,有效抑制餐後血糖的急劇升高。這種多面向的作用機制,即從促進胰島素分泌、增強組織葡萄糖利用,到延緩腸道葡萄糖吸收,共同促成了薤白的降血糖功效。

8. 抗氧化

薤白作為一種藥食同源的植物,其抗氧化功效主要歸因於其豐沛的多酚類化合物含量。特別是其中所含的花青素與類黃酮,此些活性物質具備卓越的自由基清除能力,能有效捕獲並中和體內有害的活性氧物質與自由基,從而減緩或預防細胞與組織因氧化壓力所造成的損害。

多項研究結果證實,薤白所蘊含的花青素與類黃酮,展現出強大的抗氧化活性。它們不僅能直接抑制自由基的生成途徑,更能修復已受損的細胞結構,對於維持生物體內環境的穩定與各器官的正常運作,扮演著關鍵角色。透過減少氧化損傷,這有助於維護細胞膜的完整性、保護DNA免受突變,並確保蛋白質的正常功能,進而支持整體細胞健康。

此外,薤白中亦富含多種微量營養素,如維生素C、維生素E以及礦物質鋅與銅等。這些成分本身即為重要的內源性抗氧化劑或輔助因子,能夠與上述多酚類物質協同作用,形成多層次的抗氧化防禦系統。它們共同抵禦氧化對細胞DNA、蛋白質及脂質等關鍵生物分子的攻擊,進一步強化身體抵抗氧化損傷的能力,以對抗環境污染物、新陳代謝副產物等引起的潛在危害。

薤白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 內服:煎湯,5-10g,鮮品30-60g;或入丸、散,亦可煮粥食。
  • 外用:適量,搗敷;或搗汁塗。

薤白的炮製


  • 薤白:揀去雜質,簸篩去須毛。
  • 炒薤白:將淨薤白入鍋內,文火炒至外表呈現焦斑為度,取出放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薤白的注意事項重點:

  1. 氣虛者慎用:薤白性偏寒涼,氣虛者食用過多容易損傷脾胃陽氣,加重氣虛症狀。
  2. 發熱病人不宜多食:《食療本草》記載,發熱病人食用過多薤白會加重發熱症狀。
  3. 陰虛發熱病不宜食:《本草匯言》記載,陰虛發熱病患者食用薤白會加重陰虛發熱症狀。
  4. 滑利之品,無滯勿用:《本草從新》記載,薤白具有滑利通便的作用,如果沒有實證便祕等需要通便的情況,不宜食用。
  5. 腹滿脹氣者應慎食:薤白能散寒化痰,但同時也具有刺激腸胃的作用,腹滿脹氣者食用過多容易加重腸胃負擔,引起腹脹、腹痛等不適症狀。
  6. 脾胃虛寒、腹瀉者應禁忌食用:薤白的性味偏涼,脾胃虛寒、腹瀉者食用後容易加重脾胃虛寒、腹瀉等症狀。
  7. 孕婦應慎用:薤白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食用過多容易引起子宮收縮,增加早產的風險,因此孕婦應慎用或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薤白相關的方劑


薤白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腳氣病赤白帶白帶乾嘔腦中風損傷腹痛腹瀉咳嗽心臟病胃潰瘍心絞痛痢疾早產疼痛低血糖感冒低血壓消化系統疾病腸炎胸悶脹氣從少腹起上衝咽喉

薤白含有的化學成分


薤白甙A(Macrostemonoside A), 薤白甙D(Macrostemonoside D), 薤白甙E(Macrostemonoside E), 薤白甙F(Macrostemonoside F), 異菝葜皁甙元-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乳糖甙(Smilagenin-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alactopyranoside), 胡蘿蔔甙(daucosterol), 腺苷(Adenosine),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21-甲基二十三(烷)酸(21-Methyl tricosanoic acid), 琥珀酸(succinic acid), 前列腺素A1(Prostaglandin A1), 前列腺素B1(Prostaglandin B1), 二甲基三硫化物(dimethyl trisulfide), 甲基丙基三硫化物(Methylpropyl trisulfide), 甲基丙基二硫化物(Methylpropyl disulfide), 丙基異丙基二硫化物(Propylisopropyl disulfide), 甲基烯丙基三硫化物(Methylallyl trisulfide), 二甲基二硫化物(dimethyl disulfide), 烯丙基異丙基硫醚(Allylisopropyl sulfid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