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散

薤白散

XIE BAI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1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5%
脾經 20%
大腸經 14%
心經 14%
胃經 14%
肺經
脾經
大腸經
心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薤白散中包含「薤白」,是基於其 辛溫解表、通陽化氣 的藥性。

薤白 味辛性溫,入肺經,能 溫肺散寒、宣通氣道,對於風寒犯肺、咳嗽氣喘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同時,薤白還具有 行氣止痛、通陽化氣 的功效,可改善胸悶氣短、心痛等症狀。

因此,薤白散中以薤白為主要成分,正是利用其 溫散寒邪、通暢氣血 的作用,達到治療風寒咳嗽、胸悶氣痛等症狀的效果。

薤白散中加入橘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消積: 橘皮味辛、性溫,具有理氣化痰、行氣消積的功效。薤白散主治胸脅脹滿、胃脘痞悶、食積不消等症,橘皮能幫助理氣消積,解除胸脅脹滿,改善胃腸功能。
  2. 調和藥性: 薤白散中包含多味辛溫之藥,如薤白、半夏、枳殼等,容易燥熱傷陰。橘皮性微寒,可以調和藥性,避免燥熱傷陰,使藥效更加溫和,不易產生副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薤白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赤白痢」,即痢疾伴隨紅白相雜之黏液便,屬濕熱或氣滯血瘀所致之腸道疾患。赤痢多因熱傷血絡,白痢多因濕濁凝滯,故赤白痢並見反映濕熱交爭、氣血失調。薤白散以通陽行滯、調氣和血為法,契合痢疾「通因通用」之治則。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薤白(1握,切如泥)

    • 性味辛溫,歸肺、胃、大腸經,傳統用於「通陽散結、行氣導滯」。
    • 其辛散之力能宣通腸道氣機,化解濕濁壅滯;溫性可緩和寒濕,適用於痢疾兼寒或氣滯者。
    • 《本草綱目》載其治「泄痢下重」,與方中乳香相配,可活血止痛。
  2. 橘皮(1兩)

    • 性味辛苦溫,歸脾、肺經,具「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
    • 其芳香醒脾能助運化濕,苦溫之性可燥濕止痢,兼調暢氣機以緩裏急後重。
    • 與薤白協同,強化行氣化濕之功,針對痢疾之腹脹腸鳴。
  3. 好乳(1升,即乳香)

    • 性味辛苦溫,歸心、肝、脾經,功能「活血行氣、止痛生肌」。
    • 乳香擅治「氣血凝滯」之痛,赤白痢見腹痛者,其辛散溫通可化瘀血、除腸絡之瘀熱。
    • 與薤白之通陽、橘皮之理氣相合,共奏氣血雙調之效。

三、治療原理與配伍特點

  1. 治痢思路

    • 此方不直接止瀉,而是通過「行氣活血」疏導腸道濕熱瘀滯,體現「通因通用」之法。
    • 薤白、橘皮調氣以除後重,乳香活血以緩腹痛,三者共解「濕熱瘀結」之病機。
  2. 煎服法意義

    • 先以少量乳香煎薤白,後下余藥,旨在漸次釋放藥性:薤白先通陽,乳香後化瘀,橘皮末攪勻以理氣。
    • 「如啜茶」緩服,使藥力持續作用於腸道;「不止更作」強調中病即止,防過劑傷正。

四、延伸推論
此方適用於痢疾偏「氣滯血瘀」或「寒濕夾瘀」者,若純屬熱毒熾盛之暴痢(見純赤便、高熱)恐非所宜。其組方簡練,體現古人以氣血調和為核心的痢疾治法,對後世「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醫宗金鑒》)理論有啟發意義。

傳統服藥法


薤白1握(切,如泥),橘皮1兩,好乳1升。
先以少乳,薤熟後下余乳,及橘皮末攪勻,煎十餘沸,空腹分兩次服,如啜茶。不止,更作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痢疾大便膿血

相同名稱方劑


薤白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一引《肘後方》。 組成:薤白1握(切,如泥),橘皮1兩,好乳1升。 主治:赤白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